室外境教,虽然跟旅游和研学一样,也是走景点,但深究却能发现大不同。
首先是景点的选择,我们不走网红打卡点,我们只选极具教育价值和影响力的景点。
其次是出行对象,是爸爸妈妈带着孩子来,而不是把孩子丢给老师去管自己不出面。因为室外境教的目的是把家长培养成懂教育的人,懂得利用环境去成长孩子的人。
再者,教育目标是完整人格,发展成功特质。决定人生命运的往往不是在学校能考多少分,而是看你的人格与特质能否适应社会需求。
最后,教育结果是大人孩子同时受益,同步成长。每一次出行,家长都反馈自己有很多的觉察和反思,有新的决定和践行方向。
而孩子们也很喜欢行程中的体验与挑战,高呼“这与曾经的旅行不一样,下次我还要走室外境教。”
室外境教 以境育人
2025年广州财商线第一期,很多外地家长想过来却苦于买不着回程的票不得不放弃,顶着春运交通困难的巨大压力,我们依旧满员出团。
感恩家长们的信任,感恩内部伙伴们的支持。我们在一起,就会了不起
注重感觉感知的心灵成长之旅
室外境教是注重感觉感知的心灵成长之旅,只有慢的教育,才能在孩子心灵留下印迹。慢下来,静下来,才更容易生发智慧。
孩子对未知产生好奇,人为设置一个环境诱因,孩子们就自动被吸引。
全人格投入状态去触摸各国纸币,分辩它们的差别,把金币银元放在地上滚,甚至用嘴吹、用手弹、用耳听,真正的打开五感,全面感知。
一百万人民币有多少张?是不是重得不得了呢?二十根金条又有多重呢?
试试却发现,几岁的孩子也能拎得起。他们会不断地感知用力的多少,尝试不同的方法,调整用力的角度,实在不行,他们还懂得合力互助。
自选午餐环节,孩子们先填写借支单,再领取记账本+家庭基金,然后兴致勃勃地带着家长去逛美食。
看到无骨鸡爪,想买,想买越多越好。经由家长的提醒决定先称重。哇,原来一点点就得花20多元钱果断放弃加量的想法。
看到米其林餐厅大鸽饭,想进!再想想兜里的钱,还是改主意吧。其实吃个粉面也挺香,重要的是一家人在一起。
包括后续记账、报销、义卖等等环节,都是在让孩子感知金融和经济,感知财富,从而启迪孩子的财商思维。
平常对钱没概念的孩子,现在也知道要先看看菜单看看价格,衡量一下是否能够保持收支平衡,甚至很多都在思考如何选择才能有盈余。
主动认知主动探索的思想升级之旅
室外境教主张“孩子在前,大人在后。”
生命有两种潜在动力,爱和恐惧。当我们不活在爱里,就活在恐惧里。
很不幸,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活在恐惧中。因为恐惧,我们就会不自觉地包办代替、控制和限制。
当我们选择放手的时候,当我们允许孩子走在我们前面时,他才能建立自信心,发展主动性,才有无限创造的可能性。
参观博物馆,让孩子在前,他会主动发现特别的有趣的东西。当孩子看到这个像钥匙一样的契刀币,他就产生了好奇;当他在股票展示区看到曾经见过的铜牛,马上停下脚步研究。
当孩子看到展柜里放着水杯,她说第一反应是验证里边装的真是水吗?于是想了个办法巧妙地确认,然后开心地跳起来说“真的是水呢!”
但之后又有新疑问,为什么要把水放在那里呢?为什么要放个袋子在里边?甚至无意中一个侧头,看到玻璃侧边的自己,立马兴奋地说“是折射耶!”
当孩子用现金买不到车票时,他开始思索如何去置换钱币;当孩子不知道怎么换乘时,他想到了问询工作人员;当孩子走错路时,他不得不考虑重新规划路线。
当孩子找人签名和义卖,却一次次被拒绝时,他开始思索哪里出问题了。
是不是找错对象了?如果找那些有空有闲的人,或者看着面善的人,会不会成功率更高?除了选对人,是不是还要说对话?
是谁统一了货币?为什么要用机器制造货币?五套人民币你观察到了什么不同?牛顿怎么会出现在金融博物馆里边呢?
如果有一间商铺正在招租,你认为投资哪一样更可能赚钱?为什么麦当劳很赚钱?如果在广州塔打广告,得花多少钱?
为什么要夜游珠江?你在江两岸有什么发现?关于丝绸之路你知道多少?它与广州经济繁荣有多少关系?
你对王恒有哪些了解?如果你也有跟他一样的成就,你会怎么做?你认为财富的本质是什么?
当我们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时候,孩子们就开始高速运转大脑,想尽办法寻找答案。其实有没有答案,答案是否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思考!
如果每一次探索,每一次思考,都是他自己主动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叠加,最终他就拥有了主动学习的能力
家庭教育理论的落地践行之旅
孟母三迁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孟母是一个对环境有高觉知和高敏感度的人,她知道环境诱因的作用,她懂得利用环境实施教育,轻松无痕地培养出一位世人敬仰的圣人。
室外境教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出一批新时代“孟母”,懂得如何在全国范围甚至全世界范围内寻找有教育价值和影响力的地方,借助景点对孩子实施无痕的教育,从而实现林院长“人人都是教育家”的愿景。
所以,我们室外境教的价值输出在未见面时就已开始传送。两次线上行前会议教会大家室外境教相关理论,并且详细介绍路线设计思路。
我们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期待每一位选择我们室外境教出行的家长都能学会自己找景点,自己挖掘教育价值,自己做有知有觉的设计,自己成为教育专家,而不是一直依赖导师的存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行前会议上导师教理论,两天一夜的行程中家长各自去实践。导师负责观察、引导、解答,家长在过程中觉察与践行,最后复盘会议共同总结可用于指导未来生活与教育的方法。
孩子的愉悦体验之旅
每一次室外境教出行,不在于孩子学到了多少知识,而在于给他留下了多少好感觉,发展了他哪些成功特质,与家长之间进行了哪些情感链接。
教育就是设前因生后果,父母只管种下好的因,也许当下不会结果,但只要努力的方向正确,就可以放心地耐心地静待花开。
当我们听到孩子说“下次我还要来!”说明这次旅程是成功的,说明好感觉的种子已经在孩子心里种下,说明你的想法已经悄悄变成了孩子内心的决定。
家长的自我觉察之旅
室外境教分为两条成长线,孩子的成长是附带,家长的成长是主线。
每次出团,都是美好的遇见,因为室外境教吸引过来的都是爱学习爱成长的父母;每次复盘,都是满满的收获,因为家长都是极具觉察力反思力践行力的。
2025年财商线室外境教邀请函
室外境教,在路上的家庭教育。如果您已经懂得如何自己带孩子走室外境教,一定要多践行。
如果您还没学会室外境教的原理,还没感受过室外境教的价值,诚邀您跟我们出行,导师手把手教您做无痕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