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可以太精明,太精明的容易吃亏,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人与人的聪明程度只差五分钟,饱谷总弯腰,智者常温和,傻里傻气的是最好的做人方式。
受委屈,受耻辱不过是一时的,很快就会过去的干嘛要计较,这就是儒家所讲的“争千秋不争一时”看的远一点,度量宽一点,去计较眼前的琐事,甚至一个态度都会计较半天,这是愚蠢的做法。
聚散不由人,得失天注定;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顺其自然想要的都可以来。
烦恼天天有,不捡自然无;
越计较越痛苦,把心放宽了,眼界大了事就变小了。
人生是一场修行,小事见格局,细节在人品,世间本无事,一切在人心,做好自己该做的,懂感恩,要善良,剩下的交给时间。
老话说:“与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小事不聪明是一种心态。
曾国藩在家书中也曾说“小事糊涂,大事清楚”,小事情上讲风格,生活中琐碎的事就像河水中的沙粒,既然阻断不了河水,又何不放一放呢?
曾国藩行走官场近四十年,官至两江总督,在复杂的官场中生存下来,并且步步高升,与他“小事不聪明”的心态息息相关。
聪明难,糊涂也难。
有这么一个故事《宋朝.大事不糊涂吕瑞》
功名富贵是世人孜孜以求的东西,也是最容易斤斤计较的,吕端却表现了一种淡然的态度。也正是由于他对这些人们通常关注的官位高低、金钱多少等问题的漠然,才留下了"糊涂"的说法。
公元995年,吕端被宋太宗提升为宰相。对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吕端并不觉得有多了不起,他想的是如何调动全体臣僚的积极性,为此不惜自己放权和让位。当时和他有同样声望的还有一位名臣寇准,办事干练,很有才能,但是性子有些刚烈。吕端担心自己当了宰相后寇准心中会不平衡,如果耍起脾气来,朝政会受到影响,于是就请太宗另下了一道命令,让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寇准和他轮流掌印,得到了太宗的批准,也平和了寇准的情绪。后来,太宗又下诏说:朝中大事要先交给吕端处理,然后再上报给我。但吕端遇事总是与寇准一起商量,从不专断。过了一段时间,吕端又主动把相位让给了寇准,自己去当参知政事。这种主动让权,在世人的眼中自然是"糊涂"的举动。
有一年,朝中大臣李惟清被太宗从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使位子上换下来,去当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中丞,虽然是平调,但实际权力发生了变化,他认为是吕端在中间使坏。于是,李惟清趁吕端有病在家休息,没有上朝的机会告了吕端一个恶状。事情传到吕端耳中后,吕端不以为然,既没有去对皇帝表白,也没有去找李惟清算账,而是淡淡地说:我一辈子行得正;坐得直,没有做什么对不起人的事,又怕什么风言风语呢?这种不与人计较的坦然心态也被人认为是"糊涂"。
一个小官由于平时听多了吕端"糊涂"的传闻,对他很不服气,以很不屑的来了一句:这个人竟也当了副宰相了?吕端的随行人员觉得很不公平,要问那个人的姓名,看看是干什么的。吕端制止说:不要问,你问了他就得说,他说了我也就知道了,而我一知道,对这种公然侮辱我的人便会终生不能忘。但以后如果有什么事涉及他,撞到我手里,想做到公正对待也一定很难。所以,还是不知道的好。这种君子不念恶,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举动对吕端来说,是一种反映自我修养的高尚境界,但在世人眼中,自然又被看成了"糊涂"。
吕端他不仅为官非常清廉,贪污受贿之事从来没有,就是应得的那份俸禄也常常分出一些周济照顾别人。以至于后来吕端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竟因生活困难,没钱结婚,只好把房产抵押给别人。真宗皇帝知道这个事情后,很受感动,从皇宫的开支中支出了五百万钱把房产赎了回来,另外又赏了不少金银和丝绸,替吕家还清了旧账。以宰相之尊,而后人贫困至此,在常人的眼里又是多么"糊涂"。
吕端这种对个人利益,对自身名利淡然处之的"糊涂",是多么的可贵,那么值得后人学习,难怪他的"糊涂"要受到人们的称赞。 吕端经历了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他具有很好的政治才能,在内政、外交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北宋的开国宰相赵普曾这样评价他:得到褒奖不曾高兴,遇到挫折不曾害怕,具有宰相的气度。但真正使他名传千古的,还是由于他的"大事不糊涂"。
吕端一生经历了三代帝王,在40年的宦海生涯中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冲击,这种经历在封建王朝中实在是不多见的。这与他在大局、大节问题上毫不糊涂,但在事关个人利益的问题上却能"糊涂"了事的品质是有很大关系的。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不管是当官还是为人处事,都应该学学这种"糊涂"的精神。
与吕端相似,曾国藩也是个有大智慧,大格局的人。
在做人处事上有自己的原则与要求,是一个靠得住的人。
大事不糊涂是原则,小事不聪明是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