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单保持每天在做事、每天努力在做事,都不能代表认知的觉醒。人与人的根本差距是认知能力上的差距,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
让我猜猜,每天早上你醒来的第一件事是做什么?是立刻穿衣起床,还是回想昨夜的梦境?不,都不是,你会去看手机!哈哈,是不是猜对了?因为我也是这样。可以说现在我们绝大部分“手机族”都是如此。
如果仅仅是通过看手机知道下时间那也没什么,问题是现在手机里吸引我们的APP实在太多了,我们一拿起它就忍不住把自己喜欢的APP都扫一遍。于是这个新闻、那个视频,等我们略略回过神来,已经白白消耗了早晨半小时的宝贵时间。在整个一天中,这样的情况不知道会发生多少次。明明想好要做的正经事一拖再拖,你是不是觉得很懊丧,对自己很失望?
不用太责怪自己,因为这是人的天性,而我们传统的学校教育还没有真正教过我们怎样培养我们的“元认知能力”,所以你没有找到应对本能的正确方法。
同样,学习时常要分心的孩子、总是学习力缺乏的成人莫不如此。
要怎么解决呢?不要着急,这就是今天我要给大家推荐这本书——《认知觉醒》的原因,请往下看。
一.不要怪自己没有自制力,大脑才是一切问题的起源
大家应该从小就听过《农夫与蛇》的故事,它是古代《伊索寓言》中的一则。说的是一条冻僵的蛇被好心的农夫救了,但幸运的蛇却恩将仇报,反过来咬了农夫一口,让农夫丧了命。
但其实这个寓言有个明显的错误,因为,蛇不是人,它没有发达的“情绪脑”,只有爬行动物的本能而已,想要它懂得知恩图报,又怎么可能呢?
而我们作为最高级动物的人类,从距今250万年前,就因为拥有了最强大的“理智脑”,得以从哺乳动物中脱颖而出,占据了绝对的生存优势。所以科学家将人的大脑脑区分为“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三级,拥有“理智脑”的只有人类。
但不要高兴得太早,因为高级的理智脑相比起“资历很深”的本能脑与情绪脑来说,力量还很弱小。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虽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智慧,却依然时常会因自己的本能反应与情绪化行动,作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来了。
所以,在《认知觉醒》中作者说:“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网袜请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我深以为然。
“避难趋易”、“急于求成”,看起来是人的坏习惯,但他们都是原始人类为了生存所需要的自然天性,用来节约能量、逃离危险,没有这些天性,以前的人类很难存活下来。
所以一向以来,不用动脑子的娱乐享受做起来很容易,而需要花费很多能量来运行理智脑的思考与行动却不受大家欢迎,甚至于做起来很痛苦。
王小波曾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是的,我们想要迅速做成很多事,但又畏惧困难,怎么能不焦虑呢?现在,明白了我们学习生活中,大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随后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去针对它寻找更好的应对方法,而不是一味简单痛苦地依靠自制力了。
二.别傻了,学习不是一味的努力
教育和学习在当今的社会有多重要,毋庸置疑。大家都很急迫地想要提高自己,我自己从前两年开始也加入了很多“打卡”活动,每天这里那里的不亦乐乎,忙忙碌碌花费了很多时间。但效果怎样?真心不怎样!
比如学英语,我雄心勃勃地响应一些鸡汤文的号召,决心跳出舒适区。于是给自己规定了每天背100个新词的目标,算一下大约两个月就能背完雅思词汇了。但不到两周,我就发现自己坚持不下去了,因为太难做到的任务让我每天筋疲力尽,信心日益动摇。
看了《认知觉醒》后我发现,原来我们最好的成长不是直接从“舒适区”直接跳到“困难区”,而是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
大家都知道始终处于舒适区的人不会成长,但你们不知道的是,一下子跨越到困难区同样不利于自己的成长。以我上面为例,从丢下英语很久的小白一下子到每天需要背诵足足100个雅思单词,这样陡然的进阶不但起不到正向效果,反而让人很难适应这种高强度的学习,非常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半途而废,以后要重新开始就更难了。
所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目标立得过大、看上去太努力,并不是什么好事,一点也不符合锻炼大脑的科学方式。
《认知觉醒》的作者告诉我们,原来在舒适区和困难区之间,还有一个拉伸区。“拉伸”这个词乍听之下就觉得很像在运动之前做的热身动作是不是?没错,拉伸区的概念就像是从静止状态逐步开始进阶地小幅度运动身体,以免剧烈运动带来的损伤。这就是运动员比赛前都要做准备活动,身体如此,大脑也是如此。
知道了这个原理之后,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就不会因为要奋起直追,强迫自己马上去做难题,结果学得很痛苦,结果却很差。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花大量的时间去梳理哪些内容处在自己的拉伸区,就是“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者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内容,然后在这个范围内努力。
太宏大太长远的目标不是一下子就够得着的,沉住气,用最少的时间来做最有成效的事,集中注意力攻克离自己最近的难点,这样就不自觉地把自己推到了舒适区的边缘。在这种学习状态下,我们的专注度、学习效率和成绩,想不提高也难了。
三.如何重构你的行动力
回到文章开头醒来就看手机这回事,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看手机信息是一件并不紧要且容易耗时的事,却还是忍不住要去做呢?
你的经历《认知觉醒》的作者也都经历过,他发现人的惰性实在是太强大了!对抗天性是没有出路的,真正的行动力并不完全来自于自制力,而要开始用新的机制重构行动力,让自己发生蜕变。
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很多,那怎样才能重构我们的行动力呢?
清晰力才是行动力。
世界上有个底层系统叫“增强回路”,意即最初的选择会影响行为自动增强的方向。
以看手机为例,一旦我们拿起手机开始刷,那我们的注意力就被有趣的信息、视频一路吸引过去了,往那个方向的脑回路不断增强。情绪一旦适应这样的状态,那么回到去做稍有难度的工作状态就越来越不容易了。所以一拿起手机每个半小时一小时放不下来是常态。
而为什么我们一醒来不是做别的而是看手机呢?除了大脑趋易避难的特性以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手机能带给我们的轻松娱乐是很明显的,而对于我们要做的真正重要的事(家务、工作、学习),这些在我们脑海里只是一个模糊的大概,并没有落实到清晰的细节和步骤。
也就是我们缺少把目标细化、具体化的能力——行动力只有在清晰力的支撑下才能得到重构。
“万事开头难”也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今天只给了拍一个短视频的计划,但拍什么主题、时间、地点、构思都没有,那要马上就拍可能吗?所有的事都是这样,没有足够清晰的行动指南何来行动力。
在《认知觉醒》中作者给了两招:想清楚;写下来
爱因斯坦说:“如果给我一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弄清楚这道题到底在问什么。一旦清楚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可见和普通人相反,对于聪明的思考者来说,“想清楚”才是一切的关键。他们更在意于明确方向,再去实施行动,而不是在琐碎的生活细节中随波逐流。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需要建立怎样的脑回路才是去往他们的目标。
基于“想清楚”之后,我们还可以“写下来”。这是个笨却有效的办法,做法非常简单。
1. 找一个普通大小的本子,将页面对折;
2. 在上方写下今天要做的所有事,然后按权重给它们分别表上序号;
3. 在页面左侧预测性写下大约什么时段完成什么事,最后在底部统计“计划学习时间”和“可用学习时间”;
4. 在页面右侧记录当天的实施情况,对一天的学习时间与成果进行统计,时间利用效率就一目了然了。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我们的想法在落实到行动之前更加明确,不需要临时再去做耗费脑力的选择。让自己处于一种“没得选”的状态以后,从头脑到行动的路径也就近了很多。不然的话,我们的本能脑又该把我们送到那些轻松舒适、但无意义或不重要的事情上去了。
说了这些以后,你知道怎么控制自己不沉迷手机了吗?对了,就是醒来以后不要先伸手行动,而是给自己哪怕几秒钟先想一想,捋一捋当下最紧要的事是什么,给今天的安排是什么。给自己的理智脑一个苏醒启动的机会,相信很快你就能改掉以前的习惯!
四.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觉知
其实学习成长类的书籍我看得不少,但读完这本《认知觉醒》非常有想给大家推荐的欲望。为什么呢?
因为作者周岭在36岁以前,也跟我们很多人一样,像一个没睡醒的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虽然对本职工作非常投入,但业余时间几乎被不需要动脑筋的事情占据”。直到身边朋友的意外才毅然开始探索。并且一开始他也同样经历了焦虑、急躁、做无用功的过程。
而渐渐,他从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多方面学习,博采众长,结合自己的各种实践验证,看到了大脑认知的部分规律和真相。可以说如今他能够写出来的东西,可能并不新鲜,但足够真实可行。
与其说他在写书,不如说他在完成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从输入到输出,一边学习一边行动,改变自己就是学习真正的目的。
《认知觉醒》从分析最常见的学习误区本质,到提供分门别类的方法。文字明确简单,系统整合,易懂易行,让人读来有豁然开朗之感。
一流的生活不是浑浑噩噩的富有,而是清明的觉知。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样行。我觉得这本书正是满足了我们这样的需求。
本文介绍的只是此书一隅。如果那你也想提高自己的学习认知水平,那么翻阅此书,相信你一定不会空手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