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4日,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得主研究的领域是大家普遍关注的“贫穷问题”:贫穷的本质是什么,以及穷人为什么摆脱不了贫困。
灵魂拷问,“我为什么没钱”?
“穷人”基本被定义为吃不饱饭的人。根据书中的解释,换算成人民币,就是一天差不多只有七块钱人民币可以花。很显然,我不属于这样的穷人,但我也需要灵魂拷问,“我为什么没钱”?
看了这几位新晋诺奖得主的研究,得到几点启发
启发一:不要试图鹤立鸡群,而是选择离开那群鸡
我记得小学的时候,学习过一篇课文:《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曾经三次搬家的故事。我哥读初中的时候有过相似的经历,换过三所学校,因为老妈觉得前两所学校的风气不好。
同时,我妈也会干预我们三兄妹和谁交朋友的事情,一旦她发现我们和她认为的品德不行、成绩不好的小伙伴经常走在一起,那这段友情就算走到终点了,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在那些小伙伴眼里,我妈是个很凶的角色。
现在评价,不好说她做得对不对,因为老妈那时候确实让人觉得不通人情,拆散好朋友,给我们的幼小心灵造成负面影响,但是至少让我们更加专注在学习上,品行端正。
再回到诺奖得主的研究,
贫穷的根源不是懒惰、愚蠢和享乐主义
而是外部环境
有数据显示:美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8岁,有三分之一的概率面临肥胖症。而出生在柬埔寨意味着预期寿命只有65岁,罹患营养不良的人甚至比能去上高中的人还多。在非洲塞拉利昂的公民,每八名女性就有一人死于分娩。
比如非洲某些贫困地区环境恶劣,疾病肆虐,一不小心就会死于饥饿或疾病,普通人想平平安安一生都难。在这种环境里,即便是出现勤奋、聪慧、积极向上的个体,也几乎无法摆脱贫穷。
而在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里,普通人即便是懒惰、愚蠢、耽于享乐,他们的生活品质也远比贫困人口里最勤奋、聪明、上进的人要好得多,因为这里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相比于那些贫穷战乱国家的人民,我生长在改革开放的中国是幸运的,我的生命安全不会受到威胁,更多要考虑的是怎么实现人生的小目标。
因为人很难突破原有的环境,也就是说鹤立鸡群很难。如果我身边的小伙伴都是天天打游戏聊八卦,我大概率是会被带跑偏,人属于社会性动物,喜欢群体生活,害怕被孤立,害怕被说是奇怪的生物。
但是如果我身边的小伙伴都是天天勤奋好学,优秀又努力,那我大概率不敢天天沉迷于游戏无法自拔,不求上进。
总的来说就是贫穷会限制想象力,鹤立鸡群很难,不如选择远离那群鸡,去和鹤为伍。
如果我觉得二三四五线城市脱贫很难,那我就到发达的北上广深去奋斗,如果我觉得学风不好的学校很难让我上进,我就努力进到理想的学校去......
启发二:减小风险暴露,提高抗风险能力
去年“隐形贫困人口”这个词比较火,道出了一大批人的辛酸泪。而作为隐形贫困人口,风险是很大的,无法应对任何突发情况。
这几位经济学家指出,穷人在医疗方面的支出占比也是非常高昂的,甚至还会高于富人的支出占比——穷人的风险暴露远超富人,抗风险能力也远低于富人。
穷人通常“小病靠扛”,就医频次很低,而且几乎没有疾病预防的安排,看起来似乎医疗消费很少,而实际上穷人一旦就医,基本上都是重大疾病,甚至是绝症,治疗费用极高,而且康复的概率较低。
穷人更难以承受疾病带来的时间损失,因此他们更偏爱那些“下猛药”的医疗方式,对于“慢慢调理”的医疗方式则难以接受。但是,这种重治疗轻预防就医习惯,不仅让穷人更穷,而且让他们的身体也饱受摧残。就像是一种恶性循环。
可见没有抗风险准备的家庭,风险面前不堪一击。
总之就是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运动,饮食健康,定期体检,预算充足的情况下,合理配置保险保障,学会利用高杠杆最大可能地转移风险。
启发三:做一个长期主义者
曾经看过一组数据,99.9%的财富是掌握在0.1%的人手里。可能数据不一定准确,但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出,穷人要跨越阶级,真的太难了。
富人都是长期主义者,长期学习,具备完善的投资体系,掌握生产工具,懂得合理规避风险,融资成本低,处于钱生钱的核心圈子里,良性循环,能长期稳定地获取越来越多的收益。
总结来说有以下几点:
做投资理财的长期主义者
亚马逊的 CEO 贝佐斯说:“有一次我问巴菲特,你的投资理念非常简单,为什么大家不直接复制你的做法呢?”
巴菲特说:“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地变富。”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有种脑袋被击中的感觉。
的确,当我们在给自己的投资设立期限时,有谁不是希望每天都能看到一个当天收益的具体数值,又有谁不是希望在自己30、40岁时就已赚到了足够多的钱?
但其实,即使是股神巴菲特,99.8%的资产也是在他50岁后赚到的。
同样,即便我们都知道亚马逊是一家伟大的公司,而它的股票从上市时到现在已经涨了1000倍。可如果能有机会在它上市之初,也就是1997年时就购买这只股票,我们也很难一直将它握到现在而不卖掉。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因为它的价格并不是线性上涨的,而是在跌跌撞撞、起起落落后才上涨到今天的价格的,其间也曾有超过99%跌幅的时候。从上市到现在一共22年,而股价的极速上涨其实也就是最近五六年的事。试问,就算当初你在1997年买进了它的股票,你真会一直握住它从此不卖吗?
相信99.99%的答案都是“做不到”,我也一样。所以,99.99%的人,即使知道了“巴菲特”的致富秘密,也不可能成为“巴菲特”。
这就是“长期主义”对于投资理财的重大意义。
做学习的长期主义者
这一点其实不容易做到。离开校园,没有考试,没有老师的监督,定时定量自律地学习,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拿我自己说,工作三年,计划过考CFA、CPA,但是都中途放弃了,理由,或者说借口很多,比如我要上班、要加班、要写文章、要带孩子,时间上安排不过来,或者说,我稍微有点时间,可能更愿意去看个电影。
那些能长期坚持自律学习,自我成长的人,是非常好的学习榜样,走到他们当中去,处于那个环境中。长期投入,持续学习。
做事业的长期主义者
如果你做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来三年,和你同台竞技的人很多;但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来七年,那么可以和你竞争的人就很少了。因为很少有公司愿意做那么长远的打算。
事业是一辈子的事,要做个长期主义者。
不做机会主义者,股价上涨的时候买股票,基金上涨的时候买基金,比特币火爆就买比特币,P2P收益高就买P2P,没有真正弄懂这些投资工具的赚钱逻辑,不论是那种投资方式,赚钱的概率都很低。
不做速成主义者,刚毕业那一年,我就是个典型的速成主义者,看了很多创业短期致富的神话,忍不住也想从中捞一把,加入创业公司,在还没有了解公司做什么的情况下就凭项目方一家之言加入,后果就是损失了时间,并没有收获到想要的东西。
践行长期主义,让结果指数级增长。
写在最后:虽然我没到几位经济学家对“穷人”描述的程度,但是也需要作出十分的努力,寻找合适的环境并加入,让自己处于积极努力的人群中,在减小风险暴露,提升抗风险能力的基础之上,能够坚持地做一个长期主义者,把我要做的事情一天天,一年年地做下去,努力去实现小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