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过一篇关于《孩子该不该上早教》的文章,在后台也陆续收到了一些家长的回复。其实当天还有一个小故事让我一直难忘。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讲讲这件事情。
把决定权还给孩子
上周末的英语试听课,我进门的时候,看到一位家长一把拎起儿子,往教室里塞给老师,而这个孩子呢,不仅大哭大叫,而且还直蹬腿,虽然这孩子看上去有6-7岁了,但这种场面把我儿子给惊呆了,他说这哥哥为什么哭呀,我告诉他,哥哥可能不愿意上课。
我想这种情况,首先孩子的情绪如此不稳定,上课的时候情绪会不会好呢?其次,就算孩子之后的情绪平复了,但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这节课能学进去多少,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了。
我想知道到底是父母想上这节课还是孩子想上,请尊重一下孩子的意愿。我也了解到有些家长给孩子报辅导班是为了让自己减负,毕竟如果在家里自己带,全程都得陪着,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了,送孩子去培训机构便可以让自己有个闲暇时间了。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还小,无法判断是非,也没有正确选择的能力。要知道父母替孩子做了太多的决定,孩子长大后很容易责任心缺失,而且父母的决定太强势,就会淹没孩子自己内心的声音,久而久之自信心也会不足。
所以,不如放权让孩子决定,请记住,你的话只是建议,决定权还给孩子。
秩序感其实是本能
有一次去我去闺蜜家做客,那天有点下雨,我随手把伞放在了门口,她三岁的女儿看到了就说你的伞不能放在这里,要放到卫生间去,这里不是放伞的。
闺蜜马上有点尴尬,呵斥女儿说不能这样没礼貌,伞是可以放门口的,这时候小妹妹一边跟她妈妈争论,一边就哭了起来。我后来还是听小妹妹的话把伞放到了卫生间,不过闺蜜一直跟我说不好意思。
其实这就是一个孩子的秩序感,就是他的本能,并不是有些父母说的矫情。就像很多孩子收拾玩具的时候必须把玩具放在一个位置,要是哪天家长打扫卫生给挪动了地方,他就会发脾气。
不了解秩序感是孩子本能的家长肯定会觉得怎么那么多事儿啊,玩具放在哪里不是一样,只要收拾干净就行了,可孩子就是不干。
就像我儿子睡觉的时候,手喜欢向上伸的,被子不能盖住头,手一定要盖住,哪怕露出一点指甲也要跟我大吵。刚开始我快奔溃了,这种盖被子的方法很有难度啊,怎么是不是出了什么毛病啦。
后来我看到了关于秩序感的文章,才知道这就是孩子的秩序感,我们应该去满足他,尊重他。因为过了这段时期,这种秩序感就没有了,如果家长轻易打破,成年以后有可能出现消极、被动和无法专注。
挫折感更能成长
很多家长为了省事,不让孩子干这个干那个,觉得孩子做一件事情弄的乱七八糟的,搞家长自己心里烦躁,于是就开始替孩子做事情。这种做法非常要命的阻碍了孩子的探索欲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像我家熊娃经常喜欢自己倒水,虽然刚开始他会把水洒的到处都是,但后来慢慢掌握了力度,现在已经能很好的把水从一个杯子倒到另一个杯子了。他现在也喜欢帮我挤面霜,开瓶盖,这些爷爷奶奶都不允许做的事情,在我这里统统OK,因为这是一个对新事物的探索过程,尤其是学龄前,只有让孩子自己尝试了,他才能体会这是怎么一回事儿。
这里我建议多让孩子经历小小的挫折。就像拧瓶盖,熊娃自己会不停的试,不停的试,直到准确的把瓶盖拧上,但奶奶看着就烦,怎么搞半天还没弄好,就不让他再弄了。但我每次看到我说再试试,慢慢来,看看是不是哪里没对好。现在连拧螺丝钉他都能准确的拧进去了。
所以,尝试挫败感是让孩子自己去摸索,和大人教他做节奏是不一样的。要相信孩子的学习能力比大人强很多。他们通过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学习、实践,而家长的做法常常是阻碍这种发展。
经常有人聊起:要孩子是为了什么?有一个答案令人感动:为了付出与欣赏。我们面对孩子的成长,是不是能够做到就像欣赏一场花开一样,花开一定是自然发生的,不需要你去拔苗助长,矫枉过正,花自会吸收阳光雨露,你只要静静欣赏,静待花开。
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
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我们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
做父母,
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
你能给孩子最好的爱,
就是尊重,
让他自己长成一棵大树。
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