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雕
2017年,庐州蛋雕技艺被列为安徽省省级非遗;在单薄脆弱的蛋壳上进行雕刻,如履薄冰,但成品往往惊为天人。
有待点评:
如何让看待一只鸡蛋的华丽蜕变?
——有待,有所为,方有所待
王剑,1975年出生于安徽合肥,“庐州蛋雕”传承人。作为一名火车司机,1993年开始从事蛋壳雕刻,至今已有16年。作品多次在文博会、中博会、安徽省传统工艺保护与发展促进会、旅游商品等等大赛上,被评为全国金、银等奖。
在高效率、机械化的工业社会中,慢工出细活的手工品难觅它的市场,记忆中的手艺日渐式微,手艺人也渐行渐远。但批量生产的工业品让人怀念手工品的独一无二以及其蕴含的温情,手艺人身上散发的专注、忍耐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如今社会显得弥足珍贵。让我们重温那些熟悉又陌生的手艺,倾听那些手艺人的故事。
1993年的一天,因邻居家生小孩,送来一筐红鸡蛋,红鸡蛋染得并不均匀,露出红白相间的痕迹,他就想:若用颜色深的鸡蛋刻出漂亮的图案,那不是更好看吗?
这一灵感触及他蛋雕艺术生涯的起源,说干就干,先布图,然后用平时刻章的刀刻起了鸡蛋,由于平时的努力,有了一定的绘画功底和雕刻技巧,第一个鸡蛋就刻得很成功,这让他对刻鸡蛋壳有了很大的信心,王剑也从此开始他的蛋雕生涯。
作为一名火车司机,大部分的时间都不属于自己。王剑便将所有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他的“蛋雕的王国”。制作一件制品需要三五天的时间,多则半个月。慢工出细活是制作蛋雕的关键。
“做蛋雕就像开火车一样,需要的也是细心和耐心,掌握好力度。天下的技术都是相通的。”王剑认为,蛋雕是一项环保工艺。能将不值钱的东西变成艺术品,化腐朽为神奇。对于合肥特色的蛋雕艺术王剑开玩笑的说:“合肥的老母鸡非常多,鸡蛋壳随处可见,材料取之不尽”。
王剑的家,虽不华丽却充满温馨,充满着文化气息,有“陋室铭”的感觉。工作台上有王剑未完成的蛋雕作品,书桌上是女儿练习的书法,客厅里有鱼、阳台上有鸟。闲暇时间,王剑会和女儿一起练练字。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先从身边人传承起来,以点带线,以线到面。慢慢的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传承下去。在王剑的影响下,他的妻子儿女也先后学习了蛋雕雕刻,妻子郭迎年在首届合肥市非遗大赛中获得了铜奖。
王剑的得意作品很多,每一件对他来说都是唯一的宝贝。也曾有人有意出高价买下他的作品,王剑却不动心。“每一件蛋雕作品都是纯手工制作,它不像机器可以复制。
做艺术不能与金钱挂钩,做作品只是为了卖钱,那什么好卖就做什么,那还能有什么创意,还叫什么艺术?”
当初王剑只是“随便玩玩”,没想到这一玩却“玩出名堂”!2009年,王剑抱着试试的心态向合肥市文化馆递交了申遗申请,很快被批准下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庐州蛋雕”传承人。
随后各大媒体的报道让蛋雕这门艺术传遍合肥的大街小巷,人们也渐渐开始知道,合肥有一个会在鸡蛋壳上“做花样”的蛋雕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剑。
2009 年 12月,在省博物馆举行的安徽省工艺美术60年精品大展中,他的作品《国与家》荣获安徽省工艺美术最高学术奖金奖。他崇尚使用最简单的工具、材料,创造美好艺术。其作品形象生动传神。
一把单面刀片、一块简单的橡皮、一支不起眼的铅笔,还有平时随处可见的鸡蛋,四件看似没有关联的普通物品,王剑却用他们在厚度不足1毫米的鸡蛋壳上,雕画着一幅幅精美的图案,让不起眼的鸡蛋变成了“白天鹅”。
虽然开火车和蛋壳雕刻听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实际上都离不开细心和耐心。凭着一股追求完美的劲头,世上没有干不好的事情。用如此简单的材料和工具,创作出如此精美的蛋雕艺术品,最重要就是是耐心和细心。
王剑已完成千余件蛋雕作品,内容既有古典仕女、梁山好汉和山水画,仰天长啸的战马、风驰电掣的火车、憨态可掬的福娃,还有花鸟猫狗等动植物、京剧脸谱、徽章等。
成百上千次的失败,王剑依旧用他安静的心雕刻着完美的艺术品,也雕刻着他完美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一个火车司机,一个一线工人追逐的梦。
文章来源:非遗部落
非遗科普
如何清空蛋液?
在蛋的底部画个小圈,然后用刀轻刻,并使用“转蛋不转刀”的密技刻出一个小洞。打好洞后,再于蛋壳侧面扎个小细孔。接着利用空气对流的原理,将蛋液吹出。
如果你也喜欢传统文化、喜欢非遗,记得点个赞哦~~
你还可以将相关的非遗文章投稿至有待-非遗家族。非遗路上,有待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