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读者》:有些书应该买三本
今天学习的书目是《越读者》,本章题目为《第6章一些方法》。
01 读书风格不对应人而对应书
诸葛亮、陶渊明、朱熹、苏东坡,是怎么读书的?
我不相信这些人真的是各自只有一种读书风格。
网络上,看到有人在很热闹地讨论历史上三位名人的读书风格,比较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诸葛亮的“观其大略”,以及朱熹的“熟读精思”。
说陶渊明“不求甚解”,典出“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说诸葛亮“观其大略”,典出“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颖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三国志.诸葛亮传》)。
说朱熹“熟读精思”,典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子读书法》张洪)。
我不认为这种比较是有意义的,因为我不相信这三个人真的是各自只有一种读书风格。
因为,有些书就是需要“观其大略”,有的需要“不求甚解”,有的则需要“熟读精思”。不但如此,同一本书里,有些地方读来需要“观其大略”,有些需要“不求甚解”,有些则需要“熟读精思”。更有甚者,同一本书,可能第一遍读来只能“观其大略”,第二遍“不求甚解”,第三遍才能“熟读精思”。
因此,与其说“不求甚解”、“观其大略”、“熟读精思”是这三个人不同的风格,不如说是三种不同的方法。而我相信,这三个人一定都是对这三种方法都很精娴的。
02 “八面受敌”读书法
有人问苏东坡,说他那么博学,一般人学不学得来。苏东坡说,可以啊。他少年时候读书,很多书都是读好几遍。像他读《汉书》,就是如此一遍又一遍。第一遍他读《汉书》,专门只读和治理之道有关的所有内容,第二遍专门研读其中的人物,第三遍官制,第四遍兵法,第五遍货财。如此,每读一遍,专门针对一个主题全面搜罗,对其他主题则视若无睹,就可以读通这个主题。多读个几遍下来,就可以每个主题都很精通了。最后,他说了一句,“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慕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这样的功夫学成了之后,可以八面作战也从容自如,和那些只是随意说说爱读书的人比起来,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简直是天下无敌的架势了。
苏东坡的方法,不是拿来读八卦杂志的。这种阅读方法,第一,拿来读一般人觉得复杂又深奥,看来头都昏了的书,是最好用的;第二,拿来当主题阅读上使用,也是最好用的。
苏东坡的方法,可以称之为“八面受敌”。“八面受敌”是一种多层次的阅读。“八面受敌”的方法中,一定包含了另外几种方法的同时使用。
03 有些书是应该买三本
有些书是应该买三本:一本做笔记。一本留待他日有崭新的重逢体会。再多买一本,送给朋友。
我们的记忆既然无法保存那么多,所以回头温习一些书是很重要的。因此有人会认为应该做笔记,有助于日后快速recollect。
说笔记,有很多地方可以写,纸条、笔记本等等,但是也有人认为最好的地方是在书本本身的字里行间。
但是除了不舍得之外,因为很多书每次看都有每次不同的感受与心得,所以也有人认为应该不要笔记,这样将来重读的时候,才有助于当一本新书来读,有新的体会和发现。约翰.厄斯金说:“我再次读到这本书时,画线的地方会使我想起第一次阅读时的感想,就很难有新的发现与启示,倒是不画线时会使人产生新鲜的感觉和印象。”所以他的习惯是在阅读时做索引。
我两种论点都赞成。所以,第一遍读一本书的时候是,在书上直接做笔记。有些书做了笔记之后觉得真好,就再买一本,放在书架上,留待他日有一次崭新的重逢。(这时候,也会再多买一本,送给朋友。所以,有些书是应该买三本的。)
至于有些海内孤本的书,一些得来不易的书呢,那我就先去影印一本。在影印的那本上做笔记,原书则保留。
04 胡适谈读书要四到
胡适谈读书要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他说:“发表是吸收智识和思想的绝妙方法。吸收进来的智识思想,无论是看书来的,或是听讲来的,都只是模糊零碎,都算不得我们自己的东西。自己必须做一番手脚,或做提要,或做说明,或做讨论,自己重新组织过,申叙过,用自己的语言记述过,──那种智识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所以他是除了在书上折角和用铅笔做记号之外,另做笔记。
胡适的这段话把笔记的作用说得极为清楚。
做笔记,不只是为了日后recollect,很多时候也是为了当下的理解。譬如,北宋的张载说:“心中苟有所开,即便札记。不则还塞之矣。”把自己的体会,趁着热腾腾的时候赶快写下来,固然是一个原因,我自己感觉到的另一点是,如果真的是很深的体会,倒不怕消散,怕的是一些联想。某些联想,正好在那个时候才有,所以不能不快记下来。
05 有了笔记的书不能借给别人
经你标记的一本书即等于你的一部最富智慧的日记;而你把它借出去,无异把自己的心灵抛弃。……那书上包含着你自己的见解与评论,这些正如你的头与心脏是属于你身体的一部分一样,是万万不能借人的。”艾德勒说。
我(郝明义)信奉他的这个说法。
有了笔记的书借给别人,让别人看进你大脑事小,万一搞丢了你的大脑,可就事情大条了。
06 郝明义的笔记方法
我很相信“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处理笔记之法亦犹是也”的说法。古人有裁篇别出之法、重复互注之法、散叶法、索引法,现代PDA、电脑、网络这么方便,我的方法大约是下面几种交叉使用:
一、直接记书上。这一类的笔记,主要有三种:
- 深感启发的记号,譬如“!”,及心得。
- 作者只起了一个头,觉得需要后续。去别的地方追踪的地方,譬如“□”。
- 觉得看不明白,待下次再来收拾的记号,譬如“?”。
- 不同意作者的论点的记号,及反驳,譬如“�”。
二、有些笔记要很快或马上追踪的,记在随身的PDA上。
三、有些话长了一点,则记在小笔记本上。(纸本的笔记本,可以让你比较快速地用潦草的笔迹记心得。)
四、最后,把二和三类的笔记key 进电脑。特别心爱或重视的第一类笔记的段落,也key 进电脑。这些进了电脑的资料,从网络上再追查起来就方便了,而再接下来的笔记也就都直接在电脑上处理了。
07 读书有疑是好事
清朝康熙年间的李光地说:“……人于书有一见便晓者,天下之弃材也。……读书从勤苦中得些滋味,自然不肯放下。往往见人家子弟,一见便晓,多无成就。”
因此,不懂,有疑,是好事。
“昔人云:‘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彼泛然而轻信者,非能信也,乃是不能疑也。”(黄宗羲语)
有些地方实在不明白的时候,不要急,也不见得要非过不可。就这一点,李光地的说法可能最令人安心:“人须要用心。但用过心,不独悟过好,只疑过也好;不但记得好,就不记得也好。中有个根子,有时会发动。”(这也是笔记上要做问号的原因。)
事实上,也只有在不懂之后,有一天却突然懂了,才是最开心的事。
08 “主题阅读”的两个要件
由我来说“主题阅读”,这是“由于某个问题或疑惑激发你强烈的好奇,而同时阅读许多种书籍,参考许多资料(今天当然包括网上的资料),有能力找出一个答案”。
所以,“主题阅读”至少包括两个要件:
第一、你要有“某个问题或疑惑激发你强烈的好奇”。
第二、所以, 你要“同时阅读许多种书籍,参考许多资料,有能力找出一个答案 ”。
这么说就可以知道,两个条件里,其实第一个条件“强烈的好奇心”才是最重要的。
09 少阅读一点的理由
古往今来很多人提过要少读一点书的重要。他们的说法,大概不出两大类。
第一大类,少阅读还是为了多阅读,有点休息为了走更远的路的味道:
譬如:要少读,才会精通。
这一点,李光地说得最有意思:“如领兵十万,一样看待,便不得一兵之力;如交朋友,全无亲疏厚薄,便不得一友之助。领兵必有几百亲兵死士,交友必有一二意气肝胆,便此外皆可得用。”
朱光潜在这方面也说得很透:“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可是,我更喜欢的,倒是第二类理由。
人生本来就不只有阅读。
叔本华说:“读书时,作者在代我们思想,我们不过在追寻着他的思绪,好像一个习字的学生在依着先生的笔迹描画。”因此,他说:“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成为别人的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甚多或几乎整天读书的人,虽然可藉此养精蓄锐,休养精神,”但是却会“渐渐丧失自行思想的能力,犹如时常骑马的人终于会失去步行的能力一样”(〈论读书〉)。
夏丐尊语:“读成文的书与读不成文的书,须兼程并进,相辅相助。学习的方法可有各式各样,有时需用实验的方法,有时需用观察的方法,有时需用演习的方法,并不一定都依靠书。”
10 “我思故我在”里的“思”,是“怀疑”
笛卡儿认为,所谓的“智慧”,“指的并不只是处事审慎,而是精通人能知道的一切事情,以处理生活、保持健康和发明各种技艺”,而“这种知识要能够做到这样,必须是从一些根本原因推出来的……也就是本原”。(出自另一本著作《哲学原理》的法文版译本序文。)
而他在摸索,思考这个“本原”的时候,用的就是他所说的:“任何一种看法,只要我能够想像到有一点可疑之处,就应该把它当作绝对虚假的抛掉”,因此,思考最重要的是“怀疑”。所以,“我思故我在”里的“思”,不是别的,是“怀疑”。
11 笛卡儿的四个方法
第一条是: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我决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
第二条是:把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为解决。(英文译本中则强调切分的“部分”越多越好。)
第三条是: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最复杂的对象;就连那些本来没有先后关系的东西,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
最后一条是: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要尽量全面地考察,尽量普遍地复查,做到确信毫无遗漏。
“凭着这种方法,我觉得有办法使我的知识逐步增长,一步一步提高到我的平庸才智和短暂生命所能容许达到的最高水平。”笛卡儿说。
12 笛卡尔的临时行为规范
由于笛卡尔追求真理过程(四个方法)是一个很颠覆的过程,也可能很漫长的过程,就像打掉旧屋要重建,新屋没建起来的时候,需要有一个暂时的居处。因此他为了“受到理性的驱使,在判断上持犹疑态度的时候,为了不至于在行动上犹疑不决,为了今后还能十分幸运地活着”,给自己定了一套临时的行为规范。这几条行为准则,归纳整理起来是这样的:
一、遵从这个社会及法律的规定。在所有的意见中,采取最远离极端,最中道之见,来约束自己。
二、在不明白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时,要跟从或然率。看不出或然率大小比较的时候,还是要做一抉择。一旦抉择,就不再以为它们可疑,而相信那是最可靠、最正确的看法,果断坚决,不再犹豫,反复无常。就像密林中迷路的人,总要前行,不能停留在原地。
三、永远只求克服自己,而不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愿望,而不求改变世间的秩序。要始终相信一点,除了我们自己的思想,没有一样事情我们可以自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善。改善不了的,就是不可能的。不可能的事,就不要去痴心妄想。这样也就可以安分守己,心满意足。
13 艾德勒的读书法
《如何阅读一本书》谈到了四个层次的阅读方法。
基础阅读:相当于识字阶段的阅读。
检视阅读:在一定时间内,快速掌握一本书大意的阅读。
分析阅读:深入了解作者的意图,掌握全书的大纲,并懂得找出作者使用的关键字与他进行沟通。
主题阅读:针对一个主题,同时阅读好几本书,就不同作者之间的意见进行比对与辩证。
14 作者总会隐藏其写作的意图
为什么需要“分析阅读”──因为书的作者总会隐藏其写作的意图。至于为什么要隐藏,这一段回答得就有够精彩:
读者是要“发现”书中隐藏着的骨架。而作者则是以制造骨架为开始,但却想办法把骨架“隐藏”起来。他的目的是,用艺术的手法将骨架隐藏起来,或是说,在骨架上添加血肉。如果他是个好作者,就不会将一个发育不良的骨架埋藏在一堆肥肉里,同样的,也不会瘦得皮包骨,让人一眼就看穿。如果血肉匀称,也没有松弛的赘肉,那就可以看到关节,可以从身体各个部位的活动中看出其中透露的言语。
15 “分析阅读”建议
由于作者和读者要玩一个“隐藏”与“发现”的游戏,因此,“分析阅读”建议:
一、尽快知道自己手里拿到的到底是哪一类型的书(小说或非小说等);
二、以列出大纲的方式掌握住全书的内容,
三、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也就是他的意图,
四、找出作者使用的关键词汇,以及他使用这些词汇最精确的意义,和他达成共识(come to the terms),扫除他在有意或无意利用这些词汇所造成的迷雾。
这是尾巴。
PS:阳志平老师说:在任何时候,精读一章错不了,它是一种性价比极高,并且容易坚持十年以上的方法。我准备通过每周读一章书的最小行动,降低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日拱一卒向前进。以十年时间尺度自我修炼,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丰盈而有趣。
越读者.第5章一些工具
越读者.第4章越界的基础
越读者.第3章网络上的事情
越读者.第2章跨越四种阅读饮食
越读者.第1章学校带来的一些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