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七七
1
作家叶兆言说:“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读完文化学者彭志刚先生的《张爱玲传》,我对张爱玲又有了重新的认识。
一个没落的清末望族后代,却一生缺少怜爱。
她坚定“出名趁早”的人生哲学,却无法忍受“无香的痛楚”。
她在惊恐乱世中苦心经营悲剧一样的爱情,临了却在异国他乡孤独离世。
苍凉,固执,自我,坚持,矛盾复杂的一生,她是独特的,让人难以揣测。
贾平凹说:“与张爱玲同生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
王安忆说:“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所以,认识的结果就是,将张爱玲从小说中攫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
白先勇说:“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
对于张爱玲,在现代作家里面是最有争议的。各种声音,褒贬不一。“请不要贸然评价我,你只知道我的名字,却不知道我经历过什么”。作为一个读者,我不能妄自揣测,更不敢冒失评价一个声名显赫的才女作家,只希望在后人中肯的文字里,慢慢找寻到她生命的密码。
此传记共分八章,以张爱玲的生命轨迹和情感经历为线索,回顾了她坎坷沉浮而又特立独行的一生。成长、爱情本是女孩最热切的向往,可张爱玲的生命,却有着悲剧般的童年与爱情。她就像一颗落在冰天雪地里的海棠花种,无可奈何的成长,开放,消亡。让人心疼怜悯,又揣摩不透。
还是从张爱玲的生命之初开始吧。
2
很多人都知道,张爱玲有着显赫的家族。祖父张佩纶是清末“清流党”重臣,曾外祖父是封疆大吏李鸿章。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败落。1915年,张家少爷张志沂与湖南黄家小姐黄素琼(后改为黄逸梵)结婚,当时被誉为门当户对的“金童玉女”。
1920年9月,张爱玲在上海出生。3岁时张爱玲随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个短暂的幸福童年,但伴随母亲和姑姑的出家逃离,她从小就尝尽世态炎凉,亲眼目睹父母的失败婚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正如她所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封建大家族的腐朽思想及和没落家庭的道德观早已渗进了父亲的骨髓,他钟情西式生活方式只是表面,吸大烟、赌博、逛妓院、纳小妾,他沉醉在陈腐的生活里不能自拔。母亲是一个来自湖南的清秀俊雅的新女性,父亲是湘军统领之子。她思想受五四运动影响很大,追求的是西方文化和生活情趣。对于丈夫的恶劣行径,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母亲极为不满,多次劝诫没有结果,最终心灰意冷,决意离开。在张爱玲4岁那年,母亲为了抗议丈夫的糜烂生活,冲破家庭的牢笼,和亲如姐妹的小姑子张茂渊寻觅机会逃离家庭,约好一道出国,去西洋留学。母亲的决定,是在向旧家庭挑战,去奔赴自己的理想生活。追求自己的幸福没有错,可她哪里想到,她的决绝离开,在张爱玲幼小心灵里留下,不只是一个背影,更影响了她孤傲艰难的一生。
生活了没有了母亲,也失去了父亲的关爱。母亲和姑姑刚走,父亲就把一个叫小八的姨太太领进了家,闹腾一阵以后,也被族里的人驱赶离开。童年就这样吱吱呀呀的走着,痛苦的,美好的,都成为一种岁月的过往,在小孩子的世界里,一切皆可原谅。
1927年,父亲在天津失去了靠山,丢了工作,便带着家人来到了上海的旧房子。兄妹俩来到了繁华的都市,内心欢喜,每天像快乐的蝴蝶一样飞来飞去。而父亲,因为长期吸鸦片,也跟死人没什么两样。他认为自己快不行了,只好给黄逸梵写信。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也许黄逸梵在异国没有找到自己的理想爱情,也或许她心里一直放不下两个孩子,收到张志沂的来信后,她选择回来了。她期待着能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挽救一个濒临死亡的爱情,她想错了。她还是不了解自己的丈夫,和他谈爱情,简直是徒劳无益,他就是一个新思想包裹起来的旧男人,家外有家,娇妻小妾,这是他从没有想过放弃的。
黄逸梵的到来,也是张爱玲和弟弟的好时光。有了新衣服,父亲也得到了及时的救治,全家搬到了一座带花园的洋房子里。在母亲和姑姑的呵护引导下,张爱玲的生命里有了五彩斑斓的梦想。学绘画,练钢琴,向往遥远的英格兰,母亲着意将她培养成西式淑女,还教她英文、带她听音乐会。除了音乐和绘画,母亲对张爱玲最重要的熏陶就是文学了。张爱玲骨子里流淌的是母亲中西思想结合的血液,是母亲留洋归来的影响和塑造,最终成为文学大家,也是家庭性格使然。
三年的好时光转瞬即逝,父亲病好没多久,就反悔了。他要黄逸梵拿钱补贴家用,用意很明显,就是让黄逸梵永远离不开这个家。1930年,父母再次离婚,母亲和小姑子搬出了洋房,父亲举家搬进一所弄堂。谁也没有想到,上海这个花园式洋房,最终成了父母爱情的坟墓。张爱玲又一次亲眼目睹了父母荒诞离奇的爱情悲剧,不过,这一次,母亲的离开,她是赞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