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幸福,我们似乎拥有一切。可是幸福在哪里?这已是当下中国从个人到社会的大问题。这本书不提供答案,但却提供了寻找答案的方法。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 白岩松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其“颠覆性技术”理念,深刻地影响了世界互联网行业的发展。那么他用什么影响了世界呢?1997年,作者接到安迪.格鲁夫(时任英特尔公司董事长)邀请的电话,其后一年又接受威廉.科恩(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邀请,在分别面对以英特尔总裁和高层,美国国防部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以及海、陆、空总司令时,他坚持只讲他的破坏性创新理论,不提供现成答案,因为他认为没有人会比英特尔公司和国防部本身更了解自身状况。他的理论直接催生出了英特尔赛扬处理器,他也为美国联合部队司令部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9.26樊登读书会东莞松山湖分会走进“大家艺术区”一同分享了本书——《你要如何衡量自己的人生》
如何确定你将获得事业的成功
我们理解的事业成功,是对自我的事业具有强烈的满足感,是每天早上一醒来,想到自己的工作,就感到很幸福的状态。而达到这个状态,有两个前提,一,能精准定位自己的目标工作,二,有能力把目标工作做得出色,这正是战略这一概念所包含的两重含义。
你在被什么激励
首先我们来看定位目标。仔细回想下,你是如何选择工作的?什么因素在影响你的决策?
激励理论
1976年,经济学家迈克尔.詹森和威廉.麦克林提出“经济刺激是主要激励因子”,之后这一理论被反复引用,也被管理者广泛采纳应用于企业管理,由此形成了社会共识。它认为经济刺激能有效调节甚至决定人的行为模式,因为人们是“拿多少钱办多少事”的。要检验一个理论是否可信,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出异常现象。很明显,这个理论解释不了一些非常明显的现象。比如,为慈善机构工作的人们,工作条件艰苦,基本没有报酬,但却很少听说他们抱怨没有工作动力。
动因理论
以费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为代表的动因论者提出了更好的见解:人们需要报酬,但物质激励不是真正的“动因”,人们做某件事的动因是:发自内心的想做。这个理论指出了选择工作的两种不同因素:保障因素和激励因素(原书中的基础因素和动力因素)。保障因素包括地位、薪水、安全保障、工作条件等。保障因素不好,会让人不满,但只有好的保障因素,还不足以让你爱上工作。真正让人们满意并爱上工作的,是激励因素,包括:有挑战性、获得认可、责任感、个人成长。有的人会告诉自己,先追求保障因素,等有条件了,再做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但往往等不及改变,就沉沦在更高的保障因素追求中了。我们应该铭记:超过一定临界点,改善保障因素只是幸福的副产品,而不是产生幸福的原因。
结语
这本书的名字叫《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但其实更倾向于教你“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如何选择一份激情饱满地的工作;如何拥有幸福绵长的亲情、友情;如何坚守正直并不犯致命的错误。作者没有给你一个具体的答案,但相信你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答案!因为其间的理论方法都已了然于胸。
如果可以自己掌控人生,为什么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