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汤横行的网络时代,我们习惯了不花钱去获取信息,并把它视为习以为常。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浩瀚的网络,有太多读后留不下什么的精神垃圾,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踩中一泡鸡屎。
有一些书,它们像真正的精神食粮,在伪装冷漠和调侃世相的背后,用饱含温情的笔触,直戳人心的痛处。不是隔靴搔痒地挠,是当头棒喝,是让人警醒。那是一些值得去拥有,和值得细看的书,王路的文集《唧唧复唧唧——小世界里的俗与真》属于这一类。
最初在豆瓣读书读到这本书的一部分电子档,读完那一小部分,对它扉页里关于戒翘二郎腿的箴言,印象极深。作者说:
人都应该持点戒。
比如戒跷二郎腿。
一时半会儿没那么舒服,
但过了十年二十年,你的腰就比人家的好。
世间任何成就,莫不如此。
后来在当当阅读上又遇到它的电子书,觉得是缘分,就买下来读,读完意犹未尽,又去买来纸质书,放在床头不时翻看。这本书给了我什么样的启示,让我总是念念不忘呢?
目光再次回到戒二郎腿上。作者其实是在强调后一点,劝诫别人也劝诫自己:世间任何成就,莫不如此。你二郎腿能戒掉,何不用这样的毅力,去坚持做某一件值得做的事,长此以往,你将是那个出众的人啊。
《唧唧复唧唧》是一本挺有意思的书,它不是鸡汤,但比鸡汤更耐饮,不同的人能品读出不一样的味道。那些文章有多犀利,背后倾注的悲悯就有多强烈,所谓忠言逆耳,就是这样吧。
全书按不同类别,分为“兴”“观”“群”“怨”四卷。下面是提取的一些我印象深刻的片段。
1 比拼天赋和努力的最后阶段,是体力和精力还未明显滑坡的时候
“一个人过了25岁,就应当从事一种可以深挖下去的工作。当你要换工作的时候,得保证现在的手艺到别的地方还有人要,还有磨炼发挥的余地和空间。”
因为,
“如果你的技术不能深挖下去,就没有办法保证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你还能有一口饭吃。”
——《你过了跟别人比拼记忆力的年龄了》
当记忆力开始出现衰退的端倪,就预示着这是一个人拼天赋和努力的最后机会,你不能再无动于衷,不能再把日子混下去了。
它可能是对“努力要趁早”的另一种解读。一个年轻人要趁记忆力还处于鼎盛的时候,建立起一种能梳理出自己的逻辑和视角的能力,让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力能站得住脚,找准方向去做该做的事。所谓努力,不是在过了和年轻人比拼记忆的年纪,盲目地急于求成,那显然是对自己的处境没有看清楚的。
不再年轻是什么?作者说,是“我爸年轻时能喝一斤多白酒,现在喝半斤都太多了”。
2 传统家庭里的情感表达,含蓄,笨嘴拙舌,却真正充满温情的关怀
《笨口拙舌家庭的节日祝福》,讲了一些家里的“小”事。比如父亲节母亲节,比如过生日的时候,比如发在朋友圈的一些生活状态,他和父母之间都不太好意思直接表达对彼此的挂念。他们关注彼此的方式,可能只是刻意打个电话,再顾左右而言他。
作者说,
每年我生日那天,妈会发来短信“今天生日咋过”,连标点符号都没有。我拨回去,她就问吃的啥?天暖和了没?买衣服没?钱够不够花?还跟你爸说话不?我说没啥事儿不说了,然后挂掉。
读完哑然,似曾相识的场景,不是一直在我们自己身上经历着吗?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和父母之间在情感表达方面,还是有很大鸿沟的。那鸿沟,中间横亘着不同代系的生活方式,不同观念和想法,连接和维系着的是对亲情的认同。
作者偶然发现,自己大学期间发给他爸的祝福短信,他爸一条也没回,一条也没删。
这大概就是关心的真正含义吧,“并不想给你的生活添哪怕一丝打扰,却时时刻刻为你的饥寒提心吊胆”。
3 悲悯常在心中
作者自述曾读过很多佛法,反映在笔端则既有豁达的情怀,又有悲悯的忧思。行文长于见微知著,很多普通的见闻,浅显道理,在他笔下,被赋予了哲学思考,变得不再简单。
《当它掉头而去,就很可能活不过五分钟了》,一只小甲壳虫在缓慢地穿马路,它像是误入了浩瀚的大海上,茫茫无际,辨不出方向。路上各种车辆来来往往,“我”很担心它是否会被碾死在车轮下,但“我”并未去做虫子的上帝,仅作为旁观者而未施加援手。
“当一只虫子掉头决定穿过马路的时候,已经有40%的可能性活不过5分钟了。而它自己根本不知道。”
这只虫子的命运如何呢?它没有死。但随后会怎样,谁又说得清呢。
虫子的命运和人的命运是何其相似,“一只虫子的命若悬丝,照见的就是人的命若悬丝” ,“因为谁都无法决定,自己是否是正在掉头要渡向河对岸的一只虫子”。
这本书,正如它的副标题所展示的那样,是“小世界里的俗与真”。世界虽小,但很精彩。它让我懂得,世界其实很大,嬉笑怒骂,皆是文章。好文章,必定渗透了作者的学识、人生经验,以及真性情。反复翻看,能得到很多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