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上一次读《红楼梦》已经是十多年前,当时先看了新版电视剧,看完觉得意犹未尽,又把原作找来细细读一遍,还在网上搜来一个《癸酉本》看不一样的结局。
当时看红楼,更多的是沉浸式体验,体验人物感情、感叹悲剧命运、享受文学美感。却没有想过为什么红楼这么好,是怎么写得这么好的。
如今自己试着写一些小说故事,才发现要写好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这次参加红楼读书营,就打算带着这个疑问来观察学习一下红楼写得好是好在哪里。不一定能揣摩到所有或者吸取到精髓,且学一点算一点。如果解读有不对之处,还请指正。
第一回 贾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我认为第一回可以分为五个主要事件:
- 一僧一道荒山遇灵石,携玉入凡尘。累世之后,空空道人再遇历经凡尘之后的灵石,抄录故事。
- 葫芦庙旁甄士隐梦幻之中得遇僧道窥见天机,可惜醒后即忘。
- 甄士隐结识贾雨村,第一次会面贾雨村与丫环相遇,第二次中秋夜宴甄贾相谈甚欢,从而有甄士隐资助贾雨村赶考后续。
- 英莲元宵失踪,甄士隐跟随僧道离家变成“真是隐”。
- 新太爷访甄府,留下悬念收此章节。
从结构上来说,开场充满传奇色彩引人入胜。一旦进入俗世,作者就很快塑造好了几个主要人物形象,并且接连抛出几个让人意外的转折点勾人心弦,包括英莲失踪和甄士隐出家。
在人物塑造方面,我认为作者着重在贾雨村和丫环身上,都是借对方之眼见神思来描绘。
那丫环是“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明,虽无十分姿色,却亦有动人之处”。其实丫环算不得重要人物,作者着笔写面貌一是因为红楼一书偏爱女子,二是因为这是用贾雨村的想法来反映人物情感、推动情节。
而贾雨村“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能注意到作者必须贾的面容是端正的,但是并没有用词汇描述他的气质,如“正气”、“浩然”之类,也许是因为即使在丫环眼中看到这人相貌不错,却并没有很突出的气质,所以后文“黑化”也不至于突兀。
第一回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有两个:第一个是荒山巨石景色和僧道形象,营造了神秘飘渺的开场氛围;第二个是中秋夜甄贾二人对饮场景,和谐诗意,这种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氛围既表现了两人的性格,也使得后面甄的资助行为合情合理。
英莲算是一个伏笔,正所谓“草蛇灰线,伏脉于千里之外”,到后文会发现英莲又出现在薛家,使读者轻易想起全书开头,心理上有一种把握全书的良好感觉。同时贾雨村这个人物也贯穿全文,影响重大。
第一回的收尾留下一个悬念,甄家破败至此,为何新太爷会上门来,丫环眼中那个看着有些眼熟的太爷是谁,虽然不难猜到,但也正让读者有一种迫不及待看下一回的欲望。我认为这在整个故事和主角还没有立起来的第一回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时候就是靠情节吸引、留住读者。而到了后面,主角逐渐丰满,读者已经不自觉地牵挂起他们的纠葛和命运,到时这种悬念式结尾可能就没有这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