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基督山伯爵后,又开始了新一轮阅读,这次读的是《秋园》。
作者是一位60多岁才开始写作的老人,不甘心被岁月的洪流淹没。于是,在厨房里,一页页地写,稿纸重达八斤,才有了如今这本书,记录了母亲秋园的一生。
秋园的一生,充满了波折、艰辛。少年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五个孩子,只有三个平安长大;
经历过战乱年代,因丈夫曾为国民党工作,被批上“官太太”的名头,丢掉了工作,本是一贫如洗的家里更是被搜刮一空;
因“官太太”的名头,本就不好相处的邻居更加变本加厉的欺辱着他们一家。其他人忙不迭的远离他们,生怕走的近了就被打上反动派的名头;
为了两个孩子改嫁,对于重气节的她而言,这是件极其屈辱的事情,回湖南两个孩子就会饿死,她别无他法。
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一大家子全靠她一个弱女子养活,本就艰难,她还硬是咬牙坚持送孩子们上学…
每每读到这些,都忍不住心疼她,想去骂一骂那些黑心肝的人和那个黑暗的年代。
那时候生活艰难,孩子们也都懂事,大都体谅父母,早早的担起了照顾家庭的重任。
正如秋园的子女,子恒放弃当空兵,放弃好的就业前景,选择在离家不远处当一名老师,是无奈也是对家人的爱;
子烨每天上学之余,早上抓紧时间帮妈妈干更多的活,晚上还要和妈妈一起熬夜做衣服补贴家用。跟老师说起时,满腹委屈。
那时候,生活很苦,所以幸福也来得格外简单,吃糠咽菜的生活都充满了喜悦。家人之间的感情也由此联系的极为密切。
我常常为自己不能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环境自责,看了这本书,突然发现,环境是不是优越没关系,最重要的是家庭和睦。
秋园夫妻俩生活最好的时候大概就是仁寿还在国民党当值那会儿了,仁寿性善,时常拿自家东西接济穷人。
仁寿那时薪资尚可,他们的日子还是过的很是清贫,秋园也没拦着他让他停止施舍;
后来国民党倒台,仁寿舍弃不下老父亲,回到乡下老家。唯一的积蓄也因为仁寿而挥霍一空。
明明是一个五谷不分的读书分子,一声不吭的辞去教师的工作,坚持要做农民,因为他的草率,也因为疝病,反而要看秋园过火。
秋园从没有埋怨过仁寿,尽心尽力的照顾着仁寿和这个家。
很多夫妻,面对彼此的短处,恨不能广而告之,一拍两散的大有人在。
像秋园这样,面对对方致命短处,依旧无怨无悔,甘心守护的执着是我们中少有的,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
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该有多大的勇气,今后,在自己认为过不下去的时候就会想到秋园。
生活,各有难处,坚持住,才能看见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