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写拆书稿就对了》
这是咱砍柴书院进阶班最后一堂课,由柳叶叨叨老师主讲。
读书类书稿比较适合新入门的小白,也适合想提升自己写作水平者。
读书类的稿子可以分成听书稿和拆解稿两大类。
拆解稿,是把一本书分拆成10-15篇,篇幅在2000到2500字的稿子,通过这些稿子来系统、全面地解读和分析这一本书的内容。
听书稿是按照一定的格式和逻辑顺序,把一本书缩减成6000—8000字左右的一篇长稿,再由很多平台找专业的配音人员把这篇稿子读出来。
拆书稿是把一本书拆成很多篇,更加全面的把一本书呈现给读者,相对来说,比听书稿简单,因为篇幅要更充分。
值得注意地是,拆解一本书稿,不是单纯地把书分割出来,而是要有结构、有逻辑地分解和评价整本书。
要想写好拆书稿,就需要把一本书吃透,具体到每一篇,都要熟悉背景资料、案例,甚至有丰富的数据支撑,只有这样的拆书,读者才能有比自己读书更多更大的收获,要尽可能做到基本上每篇都能独立成章
一篇完美的拆书稿,需要不断地训练和积累,而训练和积累的方法,除了多读多看,还要善于自我总结,这正是听书稿的技巧和方法。
拆书和听书稿的写作技巧是相通的。现在很多平台都有听书稿的内容,比如有书、沪江、好好学习……
在新媒体写作中,听书稿可以说是最基础的入门级写作,但如果想写得好,也是最不容易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听书稿就相当于一本书的主题总结。
但凡读完一本书,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总能按照书内逻辑顺序将梗概复述一遍。
此外,这类稿子一般都有比较严格的行文架构,所以对于刚开始写作的人来说,这无疑降低了对于文章结构、内容方面的要求。一般来说,只要严格按照书中内容和我们给定的结构来写,你的稿子至少不会低于60分。
但听书稿并不是简单的读后感,而是需要在既有的结构限制下,调用优秀的行文,在20-30分钟的时间里,吸引听众,帮助听众将书进行内容的精华提纯,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这个过程,考验的不仅是语言逻辑能力,也有重点甄选提纯能力。
总结起来就是,这类稿子的下线非常好突破,但想快速把水平提升上去,并非易事。
而这类稿子写好了,对于其他稿子的把握和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
比如一本30万字的书,熟练的人能花5个小时读完并且把稿子写出来,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其实只需掌握技巧,勤加练习,就是这么简单。
如果你能熟练掌握框架内行文,那么写起其他稿子,你也会更有把握。
如何写听书类的稿子?听书类稿子一般会把一本书浓缩成为一篇5000-7000字的稿子,将书中的核心思想、重点内容介绍给读者,目的是满足的是读者碎片化的学习欲望。
从结构、语言、内容、思想、情感、技巧几个方面一一分析。
头部包括几个部分:固定开头,现在几大平台的拆解一本书稿开头都是一句打招呼的话:大家好,这里是XXX!
引题,这部分是可选项。
如果最近有比较热点的事件能和整本书做一个比较好的结合,那么这部分会是出彩的部分。但如果没有合适的内容,这部分也是可以略过的。
然后在三句话之内介绍出全书的核心内容,并且和你的文章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这部分需要比较好的概括能力。
接着是作者和本书的介绍,这部分也是非常关键的。重点介绍作者履历中的亮点和特别之处,但也忌将作者履历写重,写清楚即可。
接下来介绍一下你的文章是用几部分来介绍这本书的,其实这里就是你要写文章的大纲,例如:
接下来,我将从四个部分为你介绍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一、二、三、四)
这里用了一个比较简单的套路,把全书的结构列了出来
尤其注意,现在各个平台希望更加简化听众的思维调用时间,所以,如果现在再写这类稿子的话,建议如果在这一部分用了疑问句,最好马上作答,把整体的结构说的比较清晰。因为问题如果问不好,容易起反效果。
头部内容结束后,我们就会进入整本书的中部,也就是最重要的内容部分。
其实,这部分内容尽管最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反而没有那么多了。只要按照书的内容来,一般不会出错。
但是,也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这部分一定要“采用线性逻辑结构”,不要采用跳跃、分层、闪回等逻辑结构。
第二,在每部分开头提纲挈领,将下面你要讲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让受众对这部分有更清晰的认识。
可以和文章开头的提纲部分呼应,但尽量不要完全一样。
最后,就到了尾部部分,这里是对全书的总结。
一般购买听书的读者,到这里会把前面的内容有所遗忘。所以,这里就需要对全书做必要的总结和要点提炼。
总结不是单纯的罗列。而是你对于整本书内容的总结,所以需要体现一定的厚度与专业度,但也要保证读者能听懂。
在内容部分,还是要注意这几点
第一,文稿整体风格要口语化,语气词感叹词要有,写作时要有“一对一”的感觉,即你在给对面的人讲这本书,而不是朗读这本书。
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本书的观点和例子,不要完全照搬照抄。
第二,书中晦涩的术语概念必须用大家熟知的话语体系翻译,必要时要举例和模拟场景,目的就是让听众一听就明白。
第三,注意起承转合,这样会让你的文章读起来更加顺畅。
整体的逻辑,逻辑自洽是必须的。一篇理顺逻辑的文章,不仅读起来轻松,写起来也更能抓住重点。
情感部分,你可以带入自己的情感,让整篇文章升华。
但要避免自嗨,要将自己从写作者的角度抽离出来,站在读者角度去看。
文章能不能使人读得进去,要记住,情感宣泄不是凭空的,而是要有铺垫的。
说了这么多,大家会发现这些技巧其实适用许多类型文章的写作,之前人物稿写作也是如此。
逻辑清晰,语言口语化,注意起承转合,结尾的层层递进和情感升华,写作都是相通的。
接下来是拆解一本书稿写作中的小技巧。
1、资料的收集:
写一本书的时候,不要一上来就抱着书不松开,而是应该先从书的背景、作者背景、书中内容、主人公等几个维度去搜集资料。
同样一本书,作者不同,切入点不同,最终的内容会完全不同。如果能将作者、主人公、与其发展这些背景资料融入整篇稿子,那你的稿子就成功一半了。
2、学会看目录:
不要觉得书的目录没有用。其实,想要捋清一本书的脉络,让自己的文章逻辑更加通顺,看目录是最简单快速的方法。
比如四大名著的章回体,单从目录就能看到一章说的是什么,同样,一本书的目录就是作者的思维逻辑,也是你的稿子的逻辑基础。
3、说人话,并且尽量口语化:
听书稿和拆书稿,重点是要有明显的对象感,就像我们平时和朋友自然描述一本书的感觉。这类稿子的目的就是让人能听得进去你说的东西。如果你说的让人觉得枯燥和厌倦,那么你的写作其实就是失败的。
从用户、受众的角度出发,再去写稿子,你的稿子才能做到说人话,也才能让更多人去喜欢。
最后一点:修改
没有人能全都一稿过,不要怕修改,这也是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过程。
每一稿永远应该是你最满意之后再拿出来,然后再发现问题,这样才能提高。
哪怕是咱们这次训练营结束了,独立接稿,也要记得,永远把你最满意的那稿拿出来给编辑。诚恳的态度,会让编辑愿意给你机会。
以上,是砍柴书院写作营二期的最后一课,今日复盘后,我又有些跃跃欲试,想好好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然后,拆解它。
日拱一卒,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