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50万被嫌弃,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女方家长的提问堪比谍战!
听说公园里面有年入百万的海归女博士,92年的小伙阿飞决定碰碰运气看能遇到什么样的,没想到自己年入50万频频被上海阿姨嫌弃。阿飞找了个小角落摆了个地摊,小伙有点不好意思只顾着玩手机。不一会儿,一位穿着鲜红大衣的阿姨来到阿飞面前看了一眼他的个人信息,连珠炮般犀利的三连:“小伙子,你外地的?户口上来了吗?房子呢?”
“没有。”阿飞底气低了一大截。
“那三无产品嘛!”穿红色毛衣的阿姨笑着说。
“那您女儿在上海有房吗?”阿飞有点不甘心,想扳回一局。
阿姨说他们就一套房,夫妻俩要住,阿飞反驳说:“那您女儿也没有房嘛,为什么要求我一定要有房啊?”
“我们就是没有房,所以才要求男孩子要有的呀。”阿姨理直气壮地说。
“那您觉得,比如我付个首付,然后我们两个一起还贷款可以吗?”阿飞试探着问。
不料阿姨说好像也不行,女儿是宝贝,那样女儿的压力太大了,不能让她跟你一起吃苦。
这时候旁边一位叔叔说,才92年还小呀,上门女婿考虑不?
阿飞开玩笑说孩子随谁姓呢?叔叔说可以商量的。
过了一会又来了一个穿着白色羽绒服的阿姨,问阿飞一年赚多少。阿飞老老实实回答四五十万一年。
没想到阿姨鄙夷地说,“你这个收入在我们上海不算高诶!”
阿飞反问她,“那您女儿一个月赚多少钱?”
“她一个月赚7千,但是她是护士诶,工作很稳定的。”阿姨非常自豪地回答。
接着阿姨又打听阿飞有没有车,阿飞说自己开一辆小奔驰。结果阿姨说那种国产的奔驰才三十几万好像也不行。
阿飞心里有点纳闷,怎么骑电动车的还看不起开奔驰的呢,可能人家有上海户口吧。没过多久,又来了一位年长一点的阿姨开门见山直奔主题问阿飞上海有没有买房子。
阿飞诚实地告诉阿姨没有,但是老家有五六套房子。
“你老家小地方五六套房子,上海一个阁楼都买不到。”阿姨摆了摆手。
“我老家在北京的。”阿飞开玩笑说。
阿姨瞬间变脸连忙掏出手机,说加个VX吧,北方不行,北京还是可以的。上海人民公园就像个“相亲超市”,每天上演人间冷暖的好戏,男女主角却是孩子的父母。“相亲角”可以看出上海人的择偶观:
1. 「择婿、选媳」最注重物质条件,来到相亲角的父母普遍要求“太物质”,特别注重房子和户口 。
「有没有上海户口?年薪多少?在上海有没有房子?」,看见小伙上海家长都是直接问这些话题 ,再决定要不要给对方自己儿女的资料。如果没有,不好意思,别想娶上海女孩,他们不想让女儿承受压力和女性一起奋斗。老家有房子,也不行,一来父母不愿意女儿远嫁,二来老家的房子不值钱,在上海连个卫生间都买不起。
如果你有房子,那么女方家长会问你住哪儿,小区停车费多少钱,回家高架堵车需要多少时间?看似寻常的提问却大有门道。
停车费便宜的就说明是老房子或者是郊区的中低档商品房,根据开车上不上高架堵车情况可以判断是住在市区还是郊区。
相亲男和女方家长的一问一答就好比谍战片里的交锋。
极少数开明的父母会松口,说没房没关系,对女儿好就可以,关键要优秀。他们定义的优秀是毕业于类似上海交大或者复旦这样的985高校。
被批物质,家长们也觉得委屈,时代变了,以前结婚看人现在都看条件,都是因为结婚成本高和生活压力大。
2.相亲角存在一种无形的契约,本质上就是给儿女匹配到一个门当户对的人,里面的相亲双方就像面试者和面试官。上海人认为寻找门当户对的婚姻并不是势利,而是具有相同的生活背景和观念更容易相处。
我们从中国式相亲可以看出家长对子女的婚姻仍然有否决权,先对对象的条件进行筛选,再去决定儿女要不要进一步交往。
3.上海相亲角有一条完整的鄙视链,通常表现为阶层鄙视和地域歧视。
人民公园的相亲角就像一场“交易”,男女双方的身价都直接明码标价,户籍、房车、学籍、收入是四大金刚,不符合条件的就是“黑五类”人群。
从上海阿姨与阿飞的对话来看,男性的五级排序是按户口、房产、收入依次降低正常排序。穿白色羽绒服的阿姨自己女儿年薪8万看不上年薪50万的阿飞,因为他是外地人,也没有上海的房子。
有车有房的女博士看不上自身条件差的男士,同等条件的男士倾向于更年轻漂亮的女士,剩男剩女的困境是无解的。
“黄埔的不找杨浦的“
“我们不找外地的”
地域歧视的真相是户籍的附加值太大了。
通过相亲结婚的夫妻,如果没有感情基础婚后会面对一系列现实的问题。比如夫妻双方的三观是否一致,双方意见不一致肯定会有矛盾。
婚姻这件事门当户对不是原罪,一味让父母替自己把关才有问题。一时门当户对的选择并不能保证婚姻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