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言论、政事、文学,是“孔门四科”,从汉代起,这四科就一直作为考察和品评士人的重要准则。德 行,在心为德,施之为行,无非忠、孝、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魏晋时期,时人重清谈隐逸,讲 究名士风度、个性解放;善饮酒服药,追求遗世独立、物我两忘。但同时,也把个人修为看作重要内容,这 表现在《世说新语》中,也是将“德行”放至首篇,用47则故事讲述了诸多名士在“仁义礼智信”各方面的 高标。
王勃名篇《滕王阁序》中一句“徐孺下陈蕃之榻”,这已成为盛赞人杰地灵的一个典故。典故来自于《世说 新语》中《德行第一》的首则故事。被誉为“不畏强御陈仲举”的东汉名士陈蕃礼遇高士,到了何种程度? 故事一开头,便对陈蕃好一番赞美:“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示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怀抱一 腔热血来到豫章履新,他并不急着到府衙报到,而是问“南州高士”徐孺子何在,“欲先看之”而后快。徐 孺子也是奇人,学富五车,家境清贫,却坚拒朝廷的征聘,陈蕃虽是天下士子的典范,却也劝说不动徐老爷 子出山,只是其热乎乎的诚意还是打动了徐,愿意成为他的座上宾。从此,陈蕃在家里特设一专座,不接待 别人,只接待徐孺子,徐一走,那个专座便悬挂起来。他还教训手下说,周武王礼遇贤人是以“席不暇暖” 的速度,咱这样算得了什么?由此可见,一个地方长官第一站跑什么地方,见什么人,一定是他心中最为在 乎的。笔者曾当过多年的时政记者,通过观察,发现这条铁律确乎屡试不爽。陈蕃首见的是高士,那他最在 乎的一定是高洁的志向,良好的品行。在他的治下,必定是长幼有序,民风淳朴,忠奸分明,人才辈出的。 德行第一,对于一个地方的发展,也是如此!
吴郡有个叫陈遗的人十分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底焦饭,他便带只口袋每顿把焦饭储存起来,带回家给母亲 吃。后来遇到敌军来犯,他已存了几斗的焦饭还来不及回家便随部队开拔了。仗是打败了,官兵溃散,大都 饿死了。只有陈遗靠着所带的焦饭活了下来,这就是老天对孝子的回报!而顾荣在一次宴请中,见端烤肉的 人很想尝烤肉的味道,于是慷慨地将自己那份送给他吃。为这事,顾荣还遭到了同席人的嘲笑。后来顾荣几 次遭遇危急,都有一人默默帮助他,一问,才知道就是当年那个端烤肉的人。不求回报的付出常会换来一份 真情相待,所以助人之人人助、天助,永远不会吃亏。
孝子王祥孝敬后母的故事简直不止“自虐”,而且“虐人”。他家种了棵李树,结满了沉甸甸的果子。后母 要他去守护李子,风雨一来,他生怕李子落地,竟抱着李树哭了。一天夜里,他起夜出去小解,回来发现一 把刀插在他的被子上,立刻明白了后母摸黑来杀他,不过因为出去了才逃过一劫。他没有去报官,也没有去 找保护伞,而是跪倒在后母面前,请求她杀了自己好遂了心愿。这是不是有点像灰姑娘或白雪公主的悲惨故 事?只是故事的结局是光明的,王孝子以自己的终极之孝,感动天感动地打动了后母,从此“爱之如己子” 。这个略有些夸张的故事是不是回味有点酸涩?这可比那些割肉救母的故事更残忍呀!
荀巨伯去看望生病的朋友,正遇上胡贼来袭,朋友要他赶紧离开。荀说你要陷我于不仁不义的骂名吗?丢弃 朋友哪是我荀某人干的事情呢?胡贼到后被荀的义举感动,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之人,这是来到了道义 之乡啊!”于是“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就算不懂道义的人,在内心里也会为荀 巨伯这样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仁义之人点个大大的赞!
庾亮乘坐的坐骑中有一只叫“的卢”的凶马,有人说不如卖掉它。庾亮说,有卖的必定有买的,这不是把祸 害转嫁出去了吗?这种不道德的事做不得,于是宁愿把凶马杀掉也没有卖。阮裕有辆好车,凡来借车的人 他都大方地借出。有个人想借来安葬母亲,却不敢提出。阮裕得知后感叹地说:我有车却让人不敢来借,我 拿车来干什么?竟一把火把车给烧了。这两位的思想境界真是高啊,只做损己利人的事,真是活雷锋。
殷仲堪当上荆州刺史后,遇到水灾荒年,他吃饭只用碗装上素菜,没有荤菜,如有饭粒掉在桌上,他捡起来 就吃。如此俭省源于他的本性,同时也给下属作了个表率。他说:不要以为我当了大地方的官就抛弃了昔日 的准则。清贫是士人的本分,哪能够一登高位就忘掉了本分了呢?这一席话真该说给那些“一阔脸就变”的 人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做人是一辈子该有的良好品德,瞧瞧我们的古人做 的多好!
殷仲堪与桓玄决战失败后,他的部下多人被抓,其中就有个叫罗企生的咨议参军。他往日与桓玄交好,桓玄 说:如果你向我道歉,我就放了你。罗企生说:我是殷大人的手下,如今他亡命天涯,生死未明,我有何脸 面向你谢罪!于是从容赴死,绝不苟且偷生。魏晋时期政局不稳,政权更迭频繁,人人自危,无不惧祸避世 ,明哲保身。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仍有罗企生这样的忠勇之士,铮铮铁骨,不为苟全性命而出卖灵魂。
管宁与华歆的故事就太出名了。说华歆遇到金子会捡起来再扔出去,而管宁完全视而不见;华歆学习时爱凑 热闹,管宁就不管什么高头大马照旧读书,两人高下立判,于是管宁割席分坐:“你不是我的朋友!”故事 写到这儿就结束了。那之后呢?我们在《世说新语》中看到,华歆似乎更有出息。管宁聚徒讲学30多年,后 来皇帝征召,他一概不应。而华歆却不仅成为当世名士、重臣,也成为了道德高标。有两则故事以王朗与华 歆作比,刻画了华歆的风采:一则是王朗学华歆集子侄燕饮,张华一语道破:不学还好,他学的是皮毛,学 了反而离华歆更远了。还有一则是王朗与华歆同坐船逃难,有人想搭个便船,王朗一口答应,而华歆拒绝了 。人是搭上了,后来追兵一来,王朗又想把此人给丢弃了,而华歆却坚持要带人一起逃难。他说,当时没有 答应就是担心这个事,现在既已答应了,怎能因事态严峻就置道义于不顾了呢?王朗这个倒霉蛋儿,遇到华 歆这个道德模范便处处显出一副猥琐样。而少年时的管宁看到日后的华歆会作何感想?乱世隐居洁身自好 当然很好,但如果能挺身而出为国出力,是不是更令人钦佩呢?他还想与华歆割席分坐吗?世事苍茫,或许 成年之后便各自云散,再无交集的那一天了。
魏晋风骨,不仅隐藏在嵇康阮籍竹林七贤的旷达任放中,还隐藏在这些道德标兵们的言行举止中,千年之后,仍令我们的景仰之情如滔滔之水连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