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过年回乡一行,让我感触良多。
门口小池塘的小径被推翻了,换成了更为宽敞的大道,方便小轿车的出行。是的,农村家家户户的稻床(以前专门用来晒稻子)上都停放着一辆小轿车或是SUV。
这应该是好事,家乡人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早些年就已经住上别墅,这两年都陆陆续续开上小车了,这么快的发展,我不禁都要为了家乡的基础设施而担心——车是越来越多,但是路依旧是那么窄,每次只能允许一辆车通过(虽然大多都是水泥道路)。
显而易见,家乡的消费水平在飞速提高,但是经济结构却没发生任何变化——外出打工依然是家乡人的主流生存方式,元宵一过,万家皆半空,只剩下老老少少,老一辈暂且不议,可是年幼的孩子就得被父母留在老家,“被”留守儿童内心的孤寂却是他们心上一辈子难以治愈的伤口。
家乡看似在改变,但是骨子里好像也没多大变化。
春节一到,整个大家族就得聚会——聊天,拉家常,吃饭,哼哼,好似也没大多的共同话题,无非都是老一套——你干什么工作的?你找对象了吗?你工资多少啊?你啥时生孩子啊?你家娃还挺可爱的,啥时生二胎啊?通通聊完之后,没话题了怎么办?来来,麻将搓起来!
我老家简直算的上是麻将世家,上至80岁的老外公,下至我8岁的小侄女,一个个的都玩得转麻将,我一个不会麻将的人,生生的看会了,真是“家学渊源”。
麻将不愧被称为国粹,麻将走起后,大家的话慢慢多起来了,玩笑话、抖机灵的全都施展开了,大家说说笑笑,玩玩闹闹的,一个无聊的下午就被打发过去了。赢了的故然开心,输了的想来总有翻盘的机会,也就不计较什么了。
我相信很多地方的走亲戚都差不多如是——吃饭聚餐、打牌搓麻。有时不禁困惑,明明是至亲,为什么在这一年一度的聚会中,说一点温情的话,做一点值得记忆的事,不是更好吗?
相同的阅历造成相同的价值观。乡里人挣了些钱,盖起了漂亮的大房子,让自己的儿女有书读(这也是为了儿女有更好的挣钱途径),村里人夸两句,你真能干,你家搞的真不错,然后就飘飘然了,人生真是圆满啊,当然,能挣到更多的钱,人生还可以更圆满一点。
除此之外,人生也就别无所求了,休闲的时光就来搓个小麻将,岂不快哉?
所以说,家乡看似在变,但本质还是没有多大改变。
家乡年轻的一代能走出来的都已经走出来了,有能力在城市安居的基本都定居下来,只有在过年的时候回老家聚一聚;没能走出来的那些人,也只能遵循着父辈的脚印,一步步走向命定的人生,也许在被世事压迫的吐不过来气的时候,也会茫然的问上自己一句,如果我能选择,我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故乡依旧是那片故乡,但却不再是我记忆中的模样。生活在其中,自然感觉不到它的不完善,只有走出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冷静的观察它,才会发现它的缺憾。
家乡未变,而是我们的思维与理念在改变。我们这群游走在农村与城市的边缘人,思维上更接近城市,情感上更靠近农村,总是希望我梦中的故乡变得好一点,再好一点。
希望家乡人不必外出,就能挣到足够的金钱,剩下大把大把的光阴与家人蹉跎;除了麻将之外,村里人能有更多的娱乐方式——大妈们跳跳广场舞,大爷们下下象棋,年轻人爬爬山、倒腾倒腾点除麻将、扑克之外的爱好。
亲戚们聚会的时候,可以谈谈情,说说爱(多表达自身情感),问问最近都读些什么书(不要一直问别人的工资好吗?),多分享分享读书体会。
但愿,一切终将都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