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四字格言是古代民间俗语之一。语见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比喻因贪图利益而丧失起码的理智。
冯亭本是战国时代韩国上党郡太守,秦国进攻上党地区时,韩国无力抵抗,冯亭便将上党地区献给赵国。赵国相国平原君觉得有利可图,想趁机扩大版图,就接受了上党地区,并封冯亭为“华阳君”。同时赵国派赵括为大将,率领赵军四十五万人救上党。赵军于公元260年在长平与秦军相遇,大败于秦军。赵括战死,赵军将士四十五万缴枪投降后,全部被秦将白起活埋。赵国首都邯郸被围,赵国几乎灭亡!司马迁因此感慨说,“没想到,像平原君这样的‘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会这么不识大体,也许就是谚语所说的‘利令智昏’吧?!”
《战国策·卷二十五·魏四》记载了有关“长平之役”的另一个故事。正当秦、赵两军在长平相持不下时,平都君劝魏安王说:“大王为何不实行合纵呢?”魏王说:“因为秦国答应让韩国把垣雍归还给我们。”平都君说:“我认为归还垣雍不过是一句空话。秦赵长久地相持在长平城下,不能决出胜负。诸侯若和秦国联合(连横),赵国就会灭亡;若和赵国联合(合纵),秦国就会灭亡。秦国担心大王改变主意,所以用垣雍来引诱大王。秦国如果战胜了赵国,大王敢向秦国索取垣雍吗?”魏王说:“不敢。”平都君又说:“秦国如果不能战胜赵国,大王能让韩国交出垣雍吗?”魏王说:“也不能。”平都君归结说:“所以我说归还垣雍是句空话。”魏王这才若有所悟说:“似乎是这么个理儿……”结果可想而知,魏王没有听信秦国骗人的鬼话。因为垣雍是韩、魏交界的交通要道所在,又是水上交通要道所在,南有荣泽,如果决荣泽而水灌大梁,魏就要灭亡。果不其然,秦大胜赵于长平之后,公元前259年的年初便迫使韩献垣雍于秦,以便牢牢控制魏国。
这两个故事都说明了同样一个道理,那就是:人在利益诱惑面前常常变得胡涂甚至弱智——试想:堂堂的一国之君都能被人家像哄小孩一样地欺骗,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鱼妈妈的故事值得我们深思:
小鱼问大鱼道:“妈妈,我的朋友告诉我,钓饵上的东西是最美的,可就是有一点儿危险。要怎样才能尝到这种美味而又保证安全?”
“我的孩子”,大鱼说,“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对不去吃它”。
“可它们说,那是最便宜的,因为它不用任何代价”,小鱼说。
“这可完全错了”,大鱼说,“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贵的,因为它希图别人付出的代价是整个的生命。你知道吗?它里面裹着一只钓钩!”
“要判断里面有没有钓钩,必须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呢?”小鱼又问。
“那原则其实你都说了”,大鱼说,“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任何代价,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
明代文学家薛敬轩说得好:“欲淡则心清,心清则理见。”可见丧失理智的原因正在于贪欲。常言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常因贪图钱财而丧命,鸟则往往死于撒满食饵的罗网之中,堪称至理名言。
有格言说:受骗者乃骗子的同谋。意思是,受骗者往往是因为相信骗子能给自己带来某种利益而丧失识别力,从而使骗子并不高明的骗术未能被揭穿,最终得以给社会造成危害。
当然,对正当利益的合理追求,并不一定导致昏聩。恰恰相反,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大厦正是建立在“自私而理性的人”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