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手机短视频火遍大街小巷,大到七八十的老人,小到幼儿园的孩子,十个人里面就一个在刷短视频。
不能否认,在当下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下,短视频舒缓了人们的神经,提供了另一种喜闻乐道的娱乐模式。但是,由于监管的缺失不足以及用户的激增,短视频变成了一个大染缸,内容参差不齐。
有相关数据统计,短视频85%以上的用户都是在20岁以下,基本都属于96、97之后甚至00后。
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短视频对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有多大,作为家长必须要知道
危害一:孩子缺失时间观念,破坏专注力
随着工作、生活、学习节奏的加快,人们对长视频越来越缺乏耐心,5分钟以内甚至十几秒的短视频深得人心。再者操作方式的简单易上手,让人们一个接一个视频往下看,永远刷不完。思想成熟的大人尚且无法控制自己,更别说自制力不完善的孩子们了。
每个小视频看似花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几秒,接二连三的短视频让孩子欲罢不能。光怪陆离的场景和丰富多彩的音乐使孩子沉迷其中,不知不觉,两三个小时就过去了。孩子长时间将精神集中在抖音上面,被视频中各种搞笑、花俏的段子和动作所吸引,要他们从中脱离出来去做其他事情时,就很容易变得躁动不安,难以平静。
无法平静,就无法定心。无法定心,就无法专注。
危害二:盲目跟风,助长孩子攀比心理
玩短视频的孩子,00后、10后不在少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思想尚未成熟,正是培养价值观的时候。而在网络上炫富的视频比比皆是,最常见的是晒豪宅、晒豪车、晒豪华旅行。这类炫富视频对孩子的价值观养成很不利。在某app上随便一刷,就刷到一个四五年级模样的小学生在炫耀一只妈妈给她在韩国带回来的包包……
不仅如此,常看短视频的朋友都会发现,同质化的视频非常多,同样的音乐同样的剧情同样的动作,别人的视频火了之后,大家都得效仿一番,点赞数和粉丝都成了孩子们攀比的标准。有的孩子甚至因此产生自卑感。
危害三:滋生孩子不良观念,诱导孩子虚荣心
孩子沉迷短视频,很大程度上跟父母有关。一些家长为了博取观众的眼球,把镜头对准了懵懂无知的孩子,家长只关注了眼前的快乐,没有考虑到这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不好的影响。
例如让孩子假装弹琴,后期配上别人的原创音乐,剪辑出来的短视频就能受到他人的追捧,长此以往,在孩子的认知里,摆几个姿势、模仿几个段子,就能赢得大众的一片欢呼喝彩,从而获得心灵上无可比拟的满足感。
这种情况,会让孩子产生投机取巧的态度,既然这么简单就能获得成就感,那为什么还要学习,还要奋斗呢?而一旦孩子形成这种观念,该有多可怕!
危害四:模仿危险行为,伤害自身健康
网络上的短视频花样百出,孩子判断能力尚未成熟,对于视频的模仿很多是出于好玩,并没有考虑到可能带来的危害性。但是更要命的是,孩子不懂事,家长也不懂事!
前段时间有一个新闻,武汉的一个爸爸在和两岁的孩子挑战高难度动作时失手,导致孩子的脊髓严重受损,上半身无法行动,就连医生也无法预料最终能恢复到什么程度。
类似的视频还有许多,比如门上拉透明胶带,测试孩子的反应;利用床的弹性把孩子弹飞;
一旦发生了意外,毁掉的是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个家庭的幸福,家长还将背负一辈子的愧疚。
孩子不是父母的玩物,一个真正有责任心的家长,绝不会不考虑孩子的身心安全,而去尝试一些危险的动作。
适当的消遣可以调节生活的趣味,一旦过度就会变质。孩子的思想和行为都需要家长及时的引导和关注,作为家长也要以身作则,说话才更有权威和说服力!
媒介是青少年了解和探索世界的重要渠道,短视频平台上有很多丰富的学习内容,可以供未成年人学习。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发现,中小学生用短视频学习才艺特长的比例最高,占比67.1%。另外,学生通过短视频学习辅助学习类知识、生活技能类知识、科普类知识均在六成左右。这说明,短视频能给青少年带来丰富的、生动形象的知识。家长可以从引导孩子使用到引导孩子参与,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媒介参与行为,使孩子从“喜刷刷”逐渐转变为“善刷刷”。
研究发现,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大多以观看为主,参与评论、转发、制作的比例较低。其中,参与互动如发表评论、合拍的比例为17.5%,转发的比例为15.1%,制作视频并发布的比例为14.6%。也有7.5%使用过打赏功能,有4.2%购买广告推荐的商品,4.3%购买直播带货商品。从这些参与行为可以看出,未成年人的参与行为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家长要引导孩子科学参与,用好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