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直在反思一个问题:我是不是一个爱指手画脚的家长,是不是无意中做了孩子兴趣爱好的杀手。
答案是: 是。
这两天陪小石头下棋,在APP上,会有级别相近的小朋友一起玩。 我本来是坐在旁边看的,但是每每看到小石头的棋子被围攻,小石头还不自觉,我就不自觉的会着急。有时候还会不自觉的嚷嚷:你怎么下的啊,要看好自己的棋啊。
几次下来,小石头就不下了,不是埋怨我打扰他,而是直接不敢下了。一直拉着我的手,让我下。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好过分。 小石头才学棋几个月,我是不是对他要求太高了?
我为什么要一个四岁多的小朋友,跟我一个三十大几的人比?
看着小石头,因为怕输,紧紧拉着我的手:妈妈,你告诉我我要下在哪里啊?
我自己做了什么事情啊?
想到了公众号上看到的一篇文章:为什么父亲是漫画家,结果小孩子却对画画没有任何兴趣。
作者问画家:你是不是每次都跟孩子一起画画?是不是每次都比孩子画的好。
画家的答案是肯定的。
作者当时就指出,这就是问题所在。
画家的画一定比孩子画的好,孩子在对比中就会发现,自己不管怎么努力,都比不上爸爸。慢慢的,孩子就不画画了。
况且,画家在 看到孩子糟糕的画的时候,一定会忍不住指点,就像我虽然不懂围棋,但是凭自己的三脚猫功夫,还在指挥小石头下棋一样。
和小石头的围棋老师聊过,请教过:如果家长不跟孩子一起学,回家以后怎么辅导孩子,怎么陪孩子下棋呢? 老师说:家长是成人,很多的思维已经固定了,很容易给孩子错误的示范。所以不建议家长陪孩子练棋,鼓励孩子在APP上和同龄的同级别的小朋友一起下。 当时还觉得不以为然,但是经过几天的陪棋经历,发现,老师的话真的有道理。
大人有大人看问题的视角,小孩子有小孩子的视角。 大人认为简单易学的问题,孩子可能就会很难。
这两天,对这点的感触尤其深。 因为带石头上围棋乐高,我顺便也报了古筝课。 因为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所以每次上课都感觉好兴奋,每次上课都认真预习,期待快快的会谈曲子。
第一节课,还好,因为上课前,自己又是看书,又是网上搜视频。
第二节课,就感觉力不从心了。 本来高中低音区,自己已经很熟悉了。 12356和每根弦也都对应的很好了。 而且自己都可以弹:玛丽有一只小羊和沧海一声笑。 所以,当我信心满满的上第二次课,当老师教大拇哥和中指一起配合,音区混用的时候,我的脑袋一下就蒙了。 看着老师的手指在琴弦之间自由的拨动,突然觉得自己好笨拙。再次抬起手,落手弹琴的时候,就感觉怪怪地,唯恐老师觉得自己笨。当时就差跟老师说:我回家练吧。
当时特别理解石头了,为什么要拿着我的手,自己不要下了。
还好,在我各种解释,各种鼓励下,小石头后自己下棋了。
后来,小石头再下棋,我就自己在一边看书,或者看弟弟。给自己找事情做,害怕自己会不自觉的指挥。观棋不语真君子,我怕做不了君子,我就不观,或者远观。
还好,我醒悟的早。
还好,小石头现在依然喜欢围棋,依然兴趣盎然的学着。
真不敢想象,如果我一直在身边那么瞎指挥着,后果会是怎样。 放弃围棋? 那么其他的爱好呢?我会不会也会指手画脚? 小石头的爱好,会不会在我不自觉的干扰下,变得兴味索然?
突然很庆幸自己报了古筝课,和小石头一起学习。
离开学堂多年,能再次感受上课的感觉,真好。会让自己感受下孩子上课的感觉,也会让自己更容易理解小石头的需要。
家长们,如果有条件,和孩子一起报个兴趣班吧。你会发现,和孩子的关系更融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