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和美乡村”建设,中国农村正经历历史性变革。将这一蓝图变为现实,需凝聚多方力量、聚焦关键任务、创新实践路径,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新时代的“三农”答卷。

党建引领、筑牢乡村振兴“主心骨”。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从浙江“千万工程”到贵州“枫桥经验”,党建引领始终是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核心。需深化“党建+”模式,推动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让党员成为致富带头人。例如,通过培育联建品牌、提升村级服务设施,基层党组织既能凝聚人心,又能为乡村注入发展动能。同时,需锻造过硬干部队伍,严把选人用人关,以“硬核”担当引领乡村破局突围。

产业振兴、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产业兴旺是农民增收的关键。需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电商经济等新业态。例如,浙江开化县的高粱产业、山东平度市的秋梨种植,通过品牌化、数字化赋能,实现了“小特产”向“大产业”的跨越。同时,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推广以工代赈,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避免“富了企业、穷了农户”。

群众路线、汇聚乡村振兴“源动力”。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必须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尊重农民意愿,激发内生动力。例如,在村庄规划中,需避免“千村一面”,结合村民需求配置基础设施,保留乡土风貌;在改革中,要善用群众智慧,将“土方子”转化为“金点子”。唯有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受益者,才能避免“干部干、群众看”的困境。

人才支撑、培育乡村发展“生力军”。人才短缺是乡村振兴的突出短板。需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机制:一方面,吸引大学生、乡贤、企业家返乡创业,给予政策倾斜;另一方面,培育“土专家”“田秀才”,打造职业农民队伍。例如,通过“导师帮带”“人才智库”等模式,让本土人才破土飘香,为乡村注入持久活力。

以“千万工程”为镜,绘就壮美画卷。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变的是阶段任务,不变的是为民初心。当前,需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统筹城乡融合、守牢安全底线、激活创新动能,将规划蓝图转化为实景画。唯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方能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愿景照进现实。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