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 年)》,如同一剂强心针,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与明确方向。其中,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 “五个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举措,对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意义深远。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根本途径。当前,部分乡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足。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做好“土特产” 文章。一方面,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比如,一些地方利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发展特色水果种植,并通过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让优质农产品走出乡村,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附加值。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例,建设加工产业园,将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不仅能延长产业链,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同时,发展休闲旅游业、乡村服务业等新业态,实现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乡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然而目前农村人才流失严重,“空心化” 问题突出。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加大农村带头人培养力度,实施 “定制村干部” 培育工程等,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 “三农” 工作队伍。另一方面,鼓励吸引本地外出务工和经商人员、退役军人等返乡创业,建立乡村工匠、“田秀才”、“土专家” 等农村实用人才挖掘和培育政策。例如,一些地区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创业补贴、技术培训等支持,吸引了不少人才回乡发展特色种养殖、农产品电商等产业,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此外,还要完善乡村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让各类人才在乡村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真正实现人尽其才。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乡村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承载着乡愁记忆和乡土情怀。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乡村传统文化逐渐被遗忘,乡风文明建设也面临挑战。要实现文化振兴,就需大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生活。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如举办民俗文化节、传统手工艺展览等,让乡村文化活起来。同时,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比如,一些村庄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引导村民文明办理红白喜事,杜绝铺张浪费,营造了文明和谐的乡村氛围。此外,还可运用市场化、产业化手段,挖掘乡村文化特色,打造“文化 + 旅游”“文化 + 产品” 等模式,实现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的宝贵财富,也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当前部分乡村存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影响了乡村的宜居性和吸引力。要实现生态振兴,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乡村自然资源加快增值。扎实推进村容村貌改善、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例如,一些乡村采用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建立污水处理设施,推广生态农业,实现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同时,加强乡村生态保护和修复,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要坚定不移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村民积极参与乡村事务管理,提高乡村治理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比如,一些村庄通过建立村民议事会、乡贤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充分发挥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升村民的法治意识,以德治滋养法治与自治,营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五个振兴” 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要紧紧围绕《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 年)》的要求,立足工作实际,扎实推进 “五个振兴”,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共同绘就现代版 “富春山居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乡村力量 。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各地还需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地的发展模式,不断总结经验,持续创新,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