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71年。
巫臣之子巫狐庸,奉晋侯之命,来到吴国拜见吴王寿梦,请求出兵伐楚。
吴王寿梦同意了,任命世子诸樊为将,在长江边上屯兵操练。
注:
1.【吴国:姬姓。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国都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吴王阖闾、夫差时达到鼎盛。
吴国鼎盛时灭亡淮夷、徐夷、州来、巢、钟离、钟吾、邗等一众东夷之国和楚国属国而疆域大为扩张,成为东南霸主。吴国还曾击败郯、胡、沈、陈、许、蔡、顿、鲁,柏举之战攻入楚都迫使楚国迁都,夫椒之战南服越,艾陵之战北败齐,黄池之会会盟晋。吴钩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骁勇善战、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吴国有季札通习中原礼乐。有孙武、伍子胥等名将,诞生《孙子兵法》,开凿邗沟(今京杭大运河)。出如火如荼、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典故。前473年,越王勾践复仇吞并吴国。】
2.【巫臣:申公巫臣,楚国申县(今河南南阳北)县尹。芈姓,屈氏,名巫,一名巫臣,字子灵。后期,逃奔了晋国,为晋国提出了助吴疲楚的战略。在出访吴国期间,把楚国军队的战法告知了吴国。
见《东周列国志》第57回:“晋景公即拜为大夫,赐邢地为之采邑。屈巫乃去屈姓以巫为氏,名臣,至今人称为申公巫臣,巫臣自此安居于晋。”】
3.【巫狐庸:楚国大臣巫臣,带着美人夏姬叛逃晋国,晋国将他封为邢伯。
巫臣之去世后,其子巫狐庸继承了邢伯爵位。他们父子,都曾出使吴国,教他们用兵打仗,从楚国身后,夹击并重创了楚国。
见《东周列国志》第57回:“巫臣为晋画策,请通好于吴国,因以车战之法,教导吴人,留其子狐庸仕于吴为行人,使通晋、吴之信,往来不绝。后巫臣死,狐庸复屈姓,遂留仕吴,吴用为相国,任以国政。”】
4.【吴王寿梦: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君主,从寿梦开始称王,是为吴兴王。
他是去齐之子,又名乘,字熟姑,又称攻卢王,生于周襄王三十二年(前620)卒于周灵王十一年(前561)庚子九月,在位25年,葬于赢博,娶文氏。子四:诸樊、余祭、夷昧、季札。
吴王寿梦有雄心壮志,即位初,做好破楚服越争霸中原的打算。这时,申公巫臣到吴国,申公巫臣原为楚国著名贵族将军,因与楚争美貌倾城的夏姬而带夏姬逃出晋国投奔吴国,让他的儿子当了接待国宾的外交大臣,还教吴国人射箭驾车。寿梦得此良臣,开始与中原交流。引进中原文化。经过数十年,吴国成为拥有今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等地的泱泱大国,并开始进攻亲楚的小邦巢、徐。
吴王统治时,国都位于现在盐城市大丰草堰镇内。】
5.【世子诸樊::姬姓,吴氏,名遏 ,一作谒 ,又称吴顺王,吴王寿梦长子,春秋时期吴国国君,公元前560年-公元前548年在位。
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叫诸樊,次子叫余祭,三子叫夷昧,四子叫季札。季札贤能,寿梦生前也曾想让他继位,但季札避让不答应,于是让长子诸樊继位,总理诸种事务,代理执掌国政。
公元前561年,吴王寿梦去世,吴王诸樊代掌国政。公元前560年,吴王诸樊正式继位。同年击败楚军,俘虏楚国公子宜谷。
公元前548年,楚军攻打舒鸠,吴王诸樊派兵援救舒鸠,吴军兵败,舒鸠灭亡。公元前548年,吴王诸樊在攻打楚国附庸国巢国时,中箭身亡,时年48岁。】
早有谍报人员报入楚国。
楚国令尹婴齐对楚共王说:“吴国军队从未来过楚国,如果让他进入境内一次,那么之后他们还会再来,不如我们先主动出击,打击他的野心和念头(吴师从未至楚,若一次入境,后将复来,不如先期伐之)。”
楚共王认为是这样的。
婴齐就检阅水军,选精兵两万人,沿着长江攻破了鸠兹,然后就想顺流而下(大阅舟师,简精卒二万人,由大江袭破鸠兹,遂欲顺流而下)。
注:
【鸠兹:安徽芜湖市东南】
骁将邓廖劝谏说:“长江水流向东,我们顺流而下,前进容易,后退很难,小将我愿意率领一支军队先行,胜利了,大军就前进,失败了,也不至于大败。元帅您在郝山矶率领大军屯扎,观察形式,随机应变,这样比较保险(长江水溜,进易退难,小将愿率一军前行,得利则进,失利亦不至于大败。元帅屯兵于郝山矶,相机观变,可以万全)。”
注:
【郝山矶:古地名。即《左传》中之衡山,今安徽当涂县东北之衡山。】
婴齐赞成这个策略,就挑选驾车的士兵三百人,披甲的步兵三千人,都是力气很大的人,可以以一当十,挑选大小战船共百艘(选组甲三百人,被练袍者三千人,皆气强力大,一可当十者,大小舟共百艘),一声炮响,船头沿江望东进发。
注:
1.【组甲:指用丝绵所编织的带子以穿甲片而成的甲衣。此之驾车的武士。】
2.【被练袍者:被,pi,披。练是煮熟的生丝,用以穿甲片成衣,故称练袍。披练袍者为徒兵。】
早有哨船探知鸠兹已经失守,来报世子诸樊。
诸樊说:“鸠兹既已失守,楚兵必乘胜东下,应该提前准备迎敌。”
就派公子夷昧率领战船数十艘,在东西梁山(天门山)诱敌。
公子馀祭伏兵于采石港。
注:
1.【公子夷昧:吴王寿梦之子,诸樊、余祭之弟,季札之兄。公元前544年,余祭去世,他继承了王位,公元前543年-公元前527年在位,在位17年】
2.【东西梁山:古山名。在今安徽和县、当涂县之间。在和县的为西梁山,在当涂县的为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如门,故又称天门山。】
3.【采石港:古地名。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采石镇。】
邓廖兵船过了郝山矶,望见梁山有兵船,就奋勇前进,夷昧稍稍抵抗一下,就佯装失败向东逃走。
邓廖追过采石矶,遇上诸樊的大军,刚刚交战,不到十个回合,采石港中炮声大振,馀祭伏兵从后面夹攻,前后箭如雨点,邓廖脸上中了三箭,拔出脸上的箭拼死力战,夷昧乘着艨艟(meng chong)大舰赶到,舰上全是精选的勇士,用长枪乱捣敌船,多数战船倾覆沉没了,邓廖力尽被俘,不肯投降,被杀。
注:
【艨艟(meng chong)大舰:大型战船】
残兵败将逃脱战场的,只生下组甲八十,被练甲者三百人而已。
婴齐害怕被楚共王追责,正想着再进攻,用胜利的功劳来掩盖这次的失败(婴齐惧罪,方欲俺败为功),谁知吴世子诸樊乘胜追击,进兵袭击楚军,婴齐大败而回,鸠兹仍被吴国收回。
婴齐羞愤成疾,还没有回到楚国都城郢都,就死了。
史臣有诗云:
乘车射御教吴人,从此东方起战尘。
组甲成擒名将死,当年错著族巫臣。
这是公元前570年的事。
附注:吴王夷昧
【吴王夷昧】:春秋时期吴国君主,谥号吴度王,为寿梦之子,诸樊、余祭之弟,季札之兄。前544年,余祭去世,他继承了王位,在位时间17年(前544年─前527年),终年约54岁。元年为前543年。
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诸樊、余祭、夷昧、季扎。诸子之中,季扎最贤。寿梦临死之时,欲立季扎,但季扎坚辞不受。于是寿梦将王位传给诸樊,并约定兄终弟及,必使季扎取得王位。
诸樊立刻要把王位让给季扎,并说:“这是父王的遗志。”季扎回答道:“父王在世时,我不愿位列东宫,父王归天,我怎么能抢兄长的王位?哥哥若再逼我,我只好出避他国。” 诸樊拗不过季扎,只好以父命继位。
作了吴王的诸樊,心想:“我要是活到老才死,按次序传位,传来传去,四弟还能继承王位吗?我得另想办法。”于是,他亲自率领吴军攻打楚国,战死在疆场上。
大臣们依照寿梦的遗愿,立余祭为吴王。
余祭了解兄长的心意,说:“哥哥战死,为的是要把王位尽快传给季扎。”
他也亲自率军去攻打越国,打了胜仗,自己却让越国的俘虏刺死了。
三公子夷昧依次当立,他也不肯登基,坚持让位于季扎,并说季扎访问徐、鲁、郑、卫、晋诸国的时候,各国的君主和大臣没有一个不佩服的。
原来,季扎奉吴王余祭之命出聘,在鲁国观乐,品评优长,使鲁人钦服。至齐,与相国晏婴交了朋友。
适郑,与相国子产交换衣带作为纪念。
尤其是他访问徐国的举动,更是让世人感动。季扎和徐君会谈的时候,徐君很是羡慕地瞧着他随身佩戴的宝剑。徐君没有明言,但季扎知道他欣赏自己的宝剑。季扎很想送给他,可因为还要访问别的国家,不能没有防身的兵刃,只好作罢。等到季扎完成使命回来,再过徐境的时候,徐君已经死了。季扎到他得坟上去祭奠,临走时解下宝剑,挂在坟前的树上。随从不明白,便问:“徐君已经死了,还送宝剑干什么?”季扎回答道:“贵在心交,我的心里早已答应送给他,怎么能因为人死了就失去信义。”
这样一来,夷昧更加敬重季扎,诚意让位。
但季扎宁死也不同意,夷昧只好自己作吴王。
他采纳季扎的建议,罢兵安民,和好各国,太太平平地作了几年吴王。
公元前527年,吴王夷昧身患重病。
临死时,他重申父兄之命,要季扎接替王位。
季扎再度拒绝,并逃到边邑延陵躲藏起来。
国不可一日无君,群臣遂奉夷昧的嫡长子州于为王,改名僚,称吴王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