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年前发生的甲午海战,是19世纪日本发动的蓄谋已久的大规模侵华战争的起点,也是一场撼动了东亚千年政治格局、改变了中日两国历史走向的战争。决定整个甲午战争进程和结局的重大战役主要是3次海战,即战争开端的丰岛海战、争夺黄海制海权的黄海海战和导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的威海卫保卫战。这场世界海战史上首次铁甲舰之间的博弈对抗,最终以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为结局,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虽然这场战争日方的侵略性是毋容置疑的,但这场海战并不是简单的武器和战略指挥技术的较量,其背后更是两种制度拼杀。
北洋海军的建立是伴随着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与“海防塞防之争“”的产物。从1875 年开始,清朝海军便开始向国外购买军舰,到1879 年期间,清政府从英国阿姆斯特朗兵工厂定购了“镇东”“镇南”“镇西”“镇北”等 8 艘蚊炮船用于守口,1879 年又定购了两艘巡洋舰“超勇”和“扬威”。但由于定购的军舰质量低劣,于是转向德国订造军舰。1879 年日本吞并琉球后,清政府急令李鸿章购买铁甲舰,最后选定在德国伏尔铿船厂订造两艘铁甲舰“定远”“镇远”及一艘铁甲巡洋舰“济远”。1883 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政府惧怕“定远”“镇远”铁甲舰的威力,便向德国政府施加压力,“定远”“镇远”滞留德国。1885 年中法战争结束,中国战败,福建水师全军覆没。由此,清政府下令正式设立海军衙门,在定购船只的同时,李鸿章亲自选定在威海卫和旅顺两地建设海军基地。1887 年,在外定购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军舰竣工,并于 1887 年秋驶回中国。至此中国所有在外定购的军舰已全部回国,加上原有的自造舰只,北洋水师的舰艇拥有25艘军舰,50艘辅助军舰,30艘运输船,共计 5 万余吨,4000多名官兵。1888 年 12 月 17 日,清政府北洋水师正式成立,成为当时世界第九,亚洲第一的铁甲舰队。
甲午海战从1894年7月25日完成护航任务的北洋舰队济远”“广乙”启程返航驶至朝鲜丰岛海面,遭遇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吉野”“浪速”“秋津洲”号三艘军舰袭击开始,至1895 年 2 月 5 日,日军进犯威海,丁汝昌命令北洋舰队守卫威海南北两海口,与日军对峙,战争的结果是北洋舰队的“定远”“来远”“威远”被击沉,丁汝昌以身殉国,服毒自尽。2 月 12 日,北洋海军投降。甲午海战中国惨败。时隔六年,半年的战程,一支清政府倾家底而建的铁甲舰队荡然无存,天朝的面子和里子输了精光,是何原因?败在何处?
1868 年,日本明治维新推翻了封建统治,基本完成了国家的独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欧化的过程初步建立了近代科技文明体系,经过 25 年的发展,生产力迅速增长,后发赶超,成为了“亚洲的例外”;而满清朝廷,此时正被两次鸦片战争拖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沼之中,又逢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打击,内忧外患之下的洋务运动也仅仅是在自救口号下的被动学习,其目的不是发展建立一个新的体制而是保全旧王朝的统治,封建落后的躯体已是千疮百孔,即便手握最先进的武器,也没有力气站立,更无招架之势。制度差异这是甲午战败的最根本原因,至于战前准备,敌我力量悬殊,国防观念的差异,战略指挥的失策,军队建设的废弛等,也不过是先“佐料”而已,故北洋海军不是亡于器,而是败于制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