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先生在《乡愁》里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从生到死把自己的思念寄托在距离中,为的是能形象的表达自己对“家”的思念。
“家”这一词从出生到死亡一直都在陪伴着我们,而如今城镇化的飞速发展,许多人都有了自己的第二套房,甚至是多套房。房与家似乎有着很大的关联,但何以为家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说到中国本来是一个从乡土社会发展过来的国家,而现在一提“乡”便想到土,一种贬义的“土气”。从家乡谈起,每个人都会想到自己的童年和艰辛。但如果他现在住在城里了,谈完土气的出生地后,那人便会摆出一副高傲的样子。似乎谈起“老家”一词,就像对待乞丐那样,产生怜悯又不愿接近。
《乡土中国》一书中,谈到中国人有“安土重迁”的理念。这说明其实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颗回到故乡“死”的心,毕竟那才是家。
古人的“父母在,不远游”说的就是子辈对长辈的孝与家的念。父母何在家何在,这是小时的家。成家后妻儿何在家何在,这是老时的家。家一词与血脉相互联系。一个在外漂泊的游子,哪怕一无所成,回到父母亲戚所在的地方也会令人欢喜。因为家里的人不会给你冷漠,一提“家”你都会温暖。一回到那片土地,你也会热泪盈眶。
面对故乡,我觉得我们应该还是要有一种对待新事物好奇心。哪怕你熟悉那的一草一木,一牛一羊。因为当你学会用好奇心对待,它才不会在你心里落下灰。别把你“城里人”的身份带回去。毕竟在那,所有人记住的只是你“土气”的样子。你高高在上的样子,会与这平凡的环境格格不入。
作为中国人我们算是最幸运的。因为何以为家这一词,仅仅只是让我们思考“哪里才是真正的家”而不是“哪里是家”。
近年来流行的一个话题,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个话题里,“难民问题”是让所有人心酸又无助的话题。电影《何以为家》里主角Zein在电影的结尾控诉了自己的父母。
“你为什么要控诉你的父母”
“因为他们生了我”
生在他国,自己的一家是难民,因此自己从一开始就不是“人”,一个没有身份的人。身份证明可以用买,但一个没有身份的人又谈何金钱来源呢!128分钟的电影只有18秒是笑着看的。12岁的男孩,没有体会到家的温暖,甚至还不如自己待的监狱让人舒心。
幸运的我们就不应该过着现在讨厌过去。至少在家这一问题我们还可以选择,而他们只有被选择。
何以为家?
生你养你的地方是不变的家,从你顺你是行走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