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36天情商训练营》
非暴力沟通:你本来不想和人吵的
你的嘴里藏着“刀”吗?
你的嘴里藏着“刀”吗?听上去,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如果你听过谢勇的故事就不会觉得奇怪了。谢勇是一位设计师,获得过法国戛纳国际创意节大奖,获奖作品叫《语言暴力》。
这份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几位少年犯。他发现,促成少年犯犯罪跟父母对他们的惯用语言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在对少年犯的采访视频中,有的孩子说“我妈每天骂我”,有的说“他们总是很喜欢拿我跟我的两个哥哥作比较”,还有的告诉谢勇“我父母说,只要是人,都比我强”。
其中一位15岁的少年犯,经常遭到母亲的数落,骂他“一天就知道吃”。上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和同学吵架,因为他的体型比较胖,同学骂他“就知道吃”,结果这个孩子狠劲儿上来打瞎了同学的眼睛。
在和这些少年犯充分沟通后,谢勇梳理出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关键词,然后把这些词语做成了可以拆解组合的“武器”。
比如“猪脑子”三个字,经过偏旁部首的转化变成了一把手枪的形状;
“丢人”两个字是一把斧头;
“怎么不去死”变成了一把锋利的匕首;
“废物”两个字变成了一把弩;
“是人都比你强”则变成了一把冲锋枪。
在谢勇的画笔下,这些字眼变成了一件件凶器。他希望通过这组创作告诉家长和老师立即停止语言暴力。谢勇说,语言暴力就像一把消音枪,谋杀了孩子的尊严和人生,除了当时的痛,竟听不到任何枪响。
那些能够谋杀人尊严和人生的语言暴力,在生活中或许并不常见,不过语言暴力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则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回响。它们的“杀伤力”并不大,有时甚至不会引起对方明显的情绪反应,但是它们却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直到出现裂痕。我给它们暂且取名为“语言微暴力”。
“语言微暴力”长什么样子呢?我们来看看是不是很熟悉。
“前面右拐右拐,怎么不右拐啊?你怎么回事啊!”
“显然不是我的问题啊,是你们的执行力有问题!”
“你怎么老是迟到啊?”
“你永远都听不懂我在说什么!”
“你从来都不关心我!”
“你怎么回事啊,怎么又这样?”
“你问我我问谁啊?!”
“我怎么可能知道!”
“你凭什么去啊?”
不难发现,“语言微暴力”中包含着责备、抱怨、批评和推脱,是把所有问题和不满归咎于别人的表达方式。
习惯性地把问题归咎于别人,是一种病态反应,心理学上叫人格失调症,与之对应的叫神经官能症。心理学界有一种公认的说法:“神经官能症患者让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调者却让别人活得痛苦。”也就是说,神经官能症患者把责任揽给自己,弄得自己疲惫不堪;人格失调症患者却嫁祸他人。人格失调症往往是引发“语言微暴力”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几乎人人都患有程度不同的人格失调症或神经官能症。它们的发病原理比较复杂,一般认为,性格不健全、精神刺激与心理打击是常见的诱因,同时和遗传因素也有关系。
我在这里并不打算探讨,如何从心理治疗的层面治愈人格失调症。在这里我想寻求一种新的可能,就是能否从语言表达方式的转变上,减轻人格失调症的影响,或者减少“语言微暴力”发生的频率。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他的《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引用了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话:“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带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很难做到的。不过这也是我们转变表达方式的唯一突破口。当我们能留意观察到的事情,并简单地描述出来,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语言微暴力”的发生了。
客人走进一家餐厅的包间,感觉里面很冷,就问服务员,“这里面怎么这么冷啊?能不能把空调打开?”
服务员随口说了一句:“空调就是开着的呀,这个房间太大了,热得比较慢。”
客人不假思索地说:“显然不是啊,就是你们餐厅的服务有问题啊!”
如果换一种说法,客人把观察到的情况描述出来,会有怎样的效果呢?
“我发现,这房间的两个大窗户关不紧,漏风,所以房间里不暖和。可以给我们换个包间吗?”
这种说法既客观地说出了自己的发现,又向对方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最重要的是,这样说话不会让对方不愉快,对方为客人解决问题的速度自然会快很多。
再比如这种情况,你坐上一辆出租车,司机并没有按你习惯走的路线行驶。这时候你感觉好像马上要走错了,赶紧对司机嚷嚷道:“前面右拐右拐,怎么不右拐啊?你怎么回事啊!”
如果换成“不带评论的观察”式说法,就变成了:
“哎呀,我忘记告诉你前面要右拐了。”
也可以是:
“这里左拐和右拐是不是都能到啊?我一般都是在刚才那个路口右拐的。”
你会发现,当你用一种纯粹观察或客观描述的语言说一段话时,语气都会变得平和有礼,不再咄咄逼人给人施加情绪上的压力,沟通效果自然会完全不同。
减少“语言微暴力”还要从减少一些惯用的词汇入手。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引起对方不满的,往往是一些字眼和词汇。
比如:老是,总是,永远,从来都不,一点都不,怎么回事,怎么可能,当然不是……等等。
在称谓方面也要有所警惕,最好少用第二人称“你”。
“你怎么回事啊?”
“你从来都不和团队合作。”
“你总是敷衍我。”
当你忍不住要用第二人称的时候,不妨把它换成第一人称,“我觉得……”,“我发现……”,“我希望……”。不要小看称谓上的微小转变,这种转变可以让语言的攻击性大大降低。
我们看到,“语言微暴力”是一种推卸责任式的沟通,反映在语言上就是情绪化的宣泄和极端化的用词。的确,生活中无可避免地会有观点的碰撞,每个人都会在一件事上持不同的看法,可是,我们应该同时意识到另外一点:真正重要的事情并不在于谁对谁错,或者谁要屈从于谁,谁要向谁道歉,而在于能否通过沟通更高效地解决问题,把双方的成本和风险都降到最低。
正像《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讲到的,“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课程简介
《36天情商提升计划》是兆民老师制作的一档音频课程。旨在帮助对自己情商和人际关系有更高追求的人们,用36天的时间帮助人们提升情商,提高沟通水平,最终建立理想的人际关系,让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顺利和满意。
讲师简介
兆明老师,明星沟通咨询师,作家、编剧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曾就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担任记者、新闻主播、情感节目主持人,获得过"北京新闻奖"、“北京广播影视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