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大美女人系列之贤妻篇
桓少君,一位富家小姐,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精于琴棋书画。她的父亲学识渊博,在官办学府任职,教授了很多学生,很受学生爱戴。其中有一位名叫鲍宣的弟子,学业极是优异,为人正直,因家境贫寒,生活非常清苦,很为他赏识,称之为奇人。
后来,少君的父亲就把她许配给了鲍宣。出嫁时,桓父念及鲍宣家贫,给女儿准备了丰厚的财物,作为嫁妆,欲以此方式接济鲍宣。可鲍宣心里并不乐意,不愿接受这些财物,他希望靠自己的努力得到,而不是靠岳丈的施舍,他认为这是一种耻辱。
洞房花烛夜,鲍宣对少君说:“你从小生活优裕,很受父母宠爱,习惯了穿漂亮衣服,戴贵重首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亦无可非议。而我则贫穷微贱,习惯了清贫的生活,我真不敢接受泰山大人的这些礼物。”
少君看着丈夫,没有丝毫犹豫,笑笑说:“父亲正是看中你的学业、美德与简约,才成全了你我的婚事。我从小虽生活富足,有仆人伺候,但如今与你结为夫妻,必得同甘苦共患难,一切听你吩咐。”
鲍宣笑了,握着妻子的手,心里象吃了蜜般的甘甜,说:“爱妻如此一说,甚合我的心愿。”
第二天一早,少君就和鲍宣一道,把随嫁的仆人、婢女及陪嫁的妆奁,用两辆车拉回娘家,全数退还父亲。父亲怔怔的看着自己从小宠大的女儿,心里有着隐隐的不安,很犯嘀咕:少君从小衣食无忧,能适应如此简陋的日子吗?
少君看明了父亲的担忧,安慰道:“父亲大人不用忧虑,我会很快调整自己,适应夫君家的生活。”
说毕,她立即进屋,脱下华丽的衣服,取下贵重的头饰与首饰,换上短的粗布衣服,头发挽成普通的髻,和此前的装扮真是天壤之别。然后,她和鲍宣一道,合力拉一辆鹿车,回到了夫家。
到家后,她首先必恭必敬的拜见了公公、婆婆。婆婆见少君如此打扮,眼都眯成了一条缝,赞叹道:“少君真个好儿媳,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拜见公婆仪式完毕,少君就提着罐子去井边汲水。一大罐水,她三步一停,气喘吁吁,费了很大力气才挪到了厨房,尽管累的满头大汗,却很开心,毕竟这是第一次成功汲水。婆婆见了,很是心疼,让她休息,她用衣袖擦擦汗珠,微微一笑,说:“没关系。”以前在娘家,一切都是仆人伺候,十指不沾阳春水,每日与琴棋书画相伴,现在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需要亲自动手干活了。在厨房,看着忙碌的婆婆,她不知从何做起。婆婆见她不知不知所措,叫她不要急,慢慢学,很快就可学会。
第一次烧火,她要把长长的柴禾折断,才能塞入灶膛,毫无规则的枝丫可费了她一翻力气,才送进灶膛,但火很快熄灭。她用吹火筒试图把火吹燃,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不见火苗窜起。她急的眼泪都出来了,婆婆见了,耐心的告诉她如何烧火,火苗才旺,火的大小如何把握,她都一一实践。第一次烧火,她弄的满脸尘灰,鼻子也黑黑,头发也满布灰尘,双手也被划出了血痕,但最终还是把握了烧火的要领,她很是兴奋。
第一次切菜,她不知如何动刀。本该均匀、细长的土豆丝,成了粗细不一,长短各异,形状丰富多彩;切的萝卜也是有的成片,有的成条,有的成块,奇形怪状,她自己看着都暗暗发笑。因第一次用菜刀,把握不住关键,手被刀划破,鲜血直流,眼泪也顺颊滚落,泪与血混合在一起,心里很是酸楚。婆婆见了,很是关切,让她歇息,可她用棉球和布包裹好伤口,又继续干活。鲍宣也鼓励她,不必着急,慢慢学,功到自然成。
第一次熬粥,锅底都糊了,一股浓郁的糊味,她自己强忍着咽下;第一次缝补衣服,手被针刺破,血痕斑斑,疼的钻心;
......
自从到鲍家,太多的第一次,太多的汗水,太多的苦楚,她都一一承受,一一挺过。短短半年时间,她就掌握了做菜烧饭的技巧,能做出可口的饭菜了;缝补浆洗,也轻车熟路。凡家中的杂务也多由她承担了,她成了家中的主心骨,一家人和乐美满。她父亲都不敢相信,从小娇宠的女儿能在短时间内,学得令人羡慕的厨艺,家中杂务都能熟练拿捏,他虽是心疼,却不得不刮目相看。自此,少君完成了从白雪公主到“灰姑娘”的蜕变,连鲍宣都甚为惊异。
少君的贤德很快传开,乡里邦人都称赞她,说鲍家真是前世积了大德,才娶得如此儿媳。鲍宣更是开心,常常夸赞妻子,对她敬爱有加,他也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欲报答妻子的深情付出。
少君除了全权负责家中的一应杂务,空闲之余,她依然不忘琴棋书画,常与夫君对弈,重温阳春白雪的日子。尽管干杂务占用了一些时间,但她心理更成熟了,思想境界也提升了,她的技艺不仅没下滑,反而还提升了,她的琴声更加自然,书画也更具内蕴。
对于夫君的事业,少君常给他出主意,提出自己的见解,他的事业如鱼得水,迅速发展,先后担任过汉哀帝时期的谏议大夫、朝中三品司隶校尉等职。在孩子的教育上,她也事必躬亲,严格要求,丝毫不松懈。
多年后,宣公因做官刚正不阿、秉公办事,得罪了朝中权贵,公元3年,被当朝执政的王莽派兵杀害。他的儿子永公、孙子昱公在少君的谆谆教诲下,都考取功名,当上了司隶,后人颂扬宣公祖孙“三世三司隶,千秋动汉京。”祖孙三人能获如此殊荣,皆与少君的付出密切相关,即一个贤德的妻子至少可旺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