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浙江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陈耀在蒲公英大学进行了以《化腐朽为神奇——课程开发素养的培养》为主题的精彩授课。
本文节选自本课课程实录。
为什么会有这个专题?
因为,一直以来我收过很多徒弟,其中不乏从国外回来的一些科学专业毕业的硕士、博士生。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备课前有很多的想法,出来的教案表达的东西也非常之多。
其实,上课犹如炒菜,并不是将食材、佐料乱添加进去就能炒出一盘好菜来的,还需要讲究材料的选择,做到化腐朽为神奇。
此外,研究这个专题,还有另外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背景。
据我掌握的数据所知,目前全国大约有40.5%的老师,对参与课程开发持消极和暧昧的态度,43.2%的老师不能对“课程”二字有正确的理解,还有30.4%的老师认为自己缺乏课程的开发知识和技能。
这组数据折射出一个很敏感的问题,那就是教师素养,课程素养先行。
正因为如此,所以今天要跟大家聊一聊课程素养。
01
了解课程的定义
首先,了解课程是什么?
虽然对“课程”的定义莫衷一是,但在我看来,学校课程要包括学生的所有活动,包括学术性活动与非学术性活动。
有了这样一个基础认知后,老师就有了一个课程素养的基石。
以航模为例,航模是一项学术性的活动,而且属于超学科课程。
如果从探究课程的角度来看,可以设计成探索飞行原理,小学、初中、高中都可以设计;
如果从机械的角度看,可以设计成科学课;
如果从数学与结构的角度看,可以设计成数学与科学课;
如果从飞行文化的角度看,可以设计成历史课;
如果从阅读课程的角度看,可以设计成语文课。
当然,游戏、运动等活动,也都是可以设计成课程的。
那么,课程与非课程的区别在哪里?
课程有课程目标、有内容、有评价等要素,而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那样的课就不属于课程。但一般而言,基本上学校所有的活动都应该属于课程的一部分。
02
课程三要素
第一个要素,教学内容是什么?
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书面课程。书面课程将各种问题、概念与思想观点记录成文本,指明了课程的框架与具体内容。
如下面这张图所示,一群孩子走在雨中,他们在雨中干什么?在上课,上一节语文课。
这节语文课是在户外上的,在雨中把语文课本与大自然整合在一起。孩子们本来是在雨中瞎玩的,最后,这个过程却成为了课程。所以,这就是课程设计者的一种能力。
第二个要素,如何有效执行教学?
这里涉及到另外一个课程要素,叫教学课程。教学课程是为了有效执行教学,老师做教案、做学案等,都属于教学课程。
第三个要素,如何评估教学效果?
这里又涉及到另外一个课程要素,叫评估课程。评估课程能够有效地评估教学的效果。
接下来,我将重点讲述课程素养的界定。
在我看来,课程素养由课程意识、课程知识和课程能力三部分组成。
03
课程素养的界定
先讲第一个课程素养——课程意识,也就是教师对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基本看法。它考验了教师的教学格局。
举个例子,对于《诗经》里的《秦风·蒹葭》这么一篇诗歌,如何去教学呢?
一个有超学科课程观的老师,肯定会把它紧密融合在科学、语文、历史等领域。
我曾听过一节课,因为蒹葭不仅只有芦苇一种,所以这位老师就采来了莽草、芦苇、狄花,让学生根据植物的生活环境,去猜测哪一种是芦苇。
这样的一节课非常精彩,整合了多种学科,而学生学到的知识不是一首诗能够所替代的。
第二个是课程知识。
课程知识明确了新课程的理念,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知识有所认识和了解。
在这点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素养,那就是隐性知识显性化。
我们脑子里储存的所有知识,都属于隐性知识,把它表达出来告诉给学生,那就是显性化。
如何把显性的效果达到最佳,这就需要老师具有一种良好的课程素养。
我曾经看过一个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校在升完国旗后并没有人讲话,校长带着孩子们在村子里走了一圈,边走边捡垃圾,然后把捡到的垃圾进行分类。
这种行为就融合了爱国主义的教育,这位校长很好地把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非常显性的表达出来,这就是一种能力。
第三个课程素养是课程能力。包括了课程设计能力、课程选择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等。
04
课程开发素养的培养
接下来,我将重点讲化腐朽为神奇的课程开发素养的培养。
我认为,老师的课程素养首先是匠心,独到的课程意识;
第二点是读心,巧夺天工的课程设计能力,化隐性知识为显性课程;
第三点是琴心,课程执行力,不紧不慢、不悲不喜、张弛有度;
第四点是慧心,多元评估的素养,存慧心,有慧眼,才有伯乐。
下面,做具体讲解。
匠心第一点,独到的课程意识之一。
比如讲《柳》,这方面的诗词非常多,老师可以让学生去思考关于柳有哪些诗词,然后围绕着这些诗词展开教学活动。
另外,还可以指导学生研究柳文化、柳的典故、柳的传说,美术课画柳,科学课找柳树,等等。
这样一个专题,也就随之变成了一个非常大的课程,可以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
课程群是以具体的物(器物、物质等)为载体的学科融合课程。在超学科课程中,肯定有一个具体的事物。
经过上述一番讲解后,我们会发现,超学科的课程《柳》也就慢慢形成了。
《柳》不再只是单一的学科,学生也不再只为了学习而学习,转而关注历史、关注人文,关注自然界背后的秘密,人的情操在过程中也得到了升华。
匠心第二点,独到的课程意识之二。老师们都应该有这样一项最基本的常识,说教不如活动,活动不如探究。
给大家讲一个案例,制作清明饼。
很多学校每到清明节都会做清明饼,但这种课程只属于活动,非探究过程,因为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他们的认识仅停留在表层次,思维并没有卷入进去。
如何将这项活动设计为探究性活动呢?
老师们可以先让学生产生问题,有了问题后再进行实证。一个问题提出来,再经历一个实证过程,这就是探究活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所收获的,远远大于活动课程本身。
匠心第三点,独到的课程意识之三。这里涉及到了同心圆意识,学校教育不是全部,家庭、社会、自然都在同心圆中。
举个例子,我们团队用了将近15年开发的家庭实验室区域链课程,其实打通的就是学科与家校边界,而且用信息技术实现了整个互联。
学生在过程中,只要在自己的一个点上产生结果,同心圆中其它的地方也都会获得他的信息。这样的话,教育的效果就能成几何倍数的增长。
05
山水田园课程
再给大家展示一个山水田园的区块链课程。
山水田园课程目前已经在全国十几所乡村学校进行实验,其中,永嘉小学是做山水田园实践最早的一所学校,到目前为止,已经整整实验了将近十年的时间。
这所学校曾经被大家看不上,但学校现在的教学资源却非常丰富。美术、体育、音乐、数学、科学、天气、植物、动物、语文等,这些课程都成了山水田园课。
美术课上,老师经常带着学生在田里边画画,根据每个节气画一次蔬菜的生长,这些都非常有意思。
都说格物才能致知,只有了解了事物本身的规律,才能让孩子增加他的认知。
所以,在学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家庭实验做得好的孩子,经常跟着科学老师出去科学考察的孩子,他们的作文写得比一般的同学要好很多,但他们的作文素材又仅限于参加活动的内容。
比如有一个学生,有次去参加科考水晶蓝,那天他的作文就写得特别棒,在全班排第一,但其它内容却写得一塌糊涂。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作文是需要内容的,这个内容根植于孩子对事物的理解,而事物的理解在哪可以得到解决?科学。
国外有个课程体系叫IB课程,IB课程是以科学为核心组合其他学科项目式的课程。一旦我们学好这些课程框架,对于改变教学就非常有帮助。
然而,中国的许多乡村学校正面临被撤并的危险,我觉得应该呼吁大家多关注乡村学校,去开发更多适合中国的,以科学为核心组合其他学科项目式的课程。
下面这张图,一位语文老师带着学生们上沐雨课,这种感觉就非常优雅。
此外,老师还可以带着学生去竹林里探索,竹林里可以做很多事情。
我经常跟人打比方,说竹林其实就是自然界留给大家的一个网,一棵竹子能把信息传递给所有的竹子,非常神奇。
如果老师能把这样的活动上升为探究、学术性活动时,这样的课就能深入人心,直抵学生整个的心灵深处。
现在,很多学校一提到科学实验课程,就是乐高机器人,以及各种各样高端复杂的电子设备和器材,我觉得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创新,绝对是零成本的创新,扎根于土地上的这些资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创新。
06
素养是读心
第二个素养是读心,什么叫读心?就是把我们心里面的东西读出来、表达出来,还有就是把孩子们心里想要表达的东西读出来。
思考怎样的东西才是最适合孩子的,这就需要老师具备一种良好的课程素养。
一些有经验的老师,他基本上看一眼孩子就知道应该给他上怎样的课程内容,这就是读心的能力。
读心的最高境界,是把心里边想要讲的东西快速地变现,变成一种好的课程。
读心可以化隐性知识为显性课程,这种课程设计能力的标准是什么呢?我觉得应该是趣味性、相关性、挑战性以及重要性。
给大家看一个课例。
有节传统文化课叫《约客》,我当时把它做成了一个超学科课程,采用了课内加课外的模式。
《约客》是南宋诗人赵师秀所作:“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四句诗里,就涉及了很多的科学知识。
“黄梅时节”与24节气有关,“家家雨”跟物理学水的生态变化有关,甚至跟历史也有关。
“青草池塘”是关于池塘的一种群落。“有约不来不过夜半”与数学有关。
“闲敲棋子落灯花”与材质有关,古代的灯是什么灯?煤油灯还是蜡烛,这就需要进行一番思考。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设计成非常好玩的东西,比如捕蚊灯,如何利用灯把蚊子抓住。
总之,围绕诗的内容,可以做成很多趣味性的,有深度的,非常好玩的探索活动。也就符合了以上所讲的趣味性、相关性、挑战性以及重要性,让孩子们觉得整个课程都非常重要。
再来看一个生命课程,关于这类课程有许多种设计方法。
曾经,很多老师觉得孩子们不够关心生命,就给他们上思想品德课,通过视频、录像给孩子们传递生命观,然而效果并不是很好。
我认识的一个班主任,他就做了一项生命课程。
他为了让孩子们明白生命的珍贵,让孩子们去孵受精卵的鸡蛋,给他们每人一颗,用袋子抱好拿回家去。
结果,一个月不到,这些蛋已经碎得乱七八糟了。
但后来,有些孩子在家买了孵蛋机,把蛋孵了出来。并且,我还听说有两个孩子采用纯人工的方法,利用自己的体温把鸡给孵了出来,我觉得这真是太神奇了。
活动结束后,那个班的孩子再也不吃西红柿炒鸡蛋了。为什么?因为他们觉得那是在虐待生命。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生命根本不需要讲。因此,对于生命教育,老师可以采用很多符合孩子特点的趣味性活动来展开。
还有自然课程,比如油菜花。设计这个课程用了3个月的时间,从油菜花开始种植到最后长出花来,整整花了3个月。
在这个过程中,根据每个节气写一篇作文,画一幅画,做一个小的研究报告。学生们甚至还解剖了油菜花的内部结构,了解到了油菜花是怎么受精的,做得非常专业。
其实,孩子们只要感兴趣,就一定会做得非常深入。
我带着他们亲自到农田里去上课,把油菜籽取来,让孩子们在农田里想办法菜榨油,然后再利用菜籽油做各种食品。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前后经历了很长的时间。
07
课程执行力的核心
第三个素养是琴心,就是锻炼张弛有度的课程执行力。
课程执行力非常重要,那么它的核心是什么?
在我看来就是,让学生多思、让学生多做、让学生多写、让学生多说、让学生多展。老师没事情做,孩子要做很多事情,这才是教书的最高境界。
让学生多说,指的是不仅要在教室里面说,还要在教室外说。
当然,很多老师表示课堂难以控制,我就制作了一个小铃铛,孩子们太吵的时候,就用小铃铛轻轻敲一下,在课堂上给孩子们形成一个暗号,这也算是张弛有度的一种表现。而且,这个铃铛声还非常好听。
让学生多展,就是多加展示、展现。
学生作品的展示直接影响到老师对教学的评价。所以,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有坚决的执行力、精准的把控,而且课堂上还要优雅、收放自如,这些都需要老师们展开研究。
08
多元评估的核心
第四个素养是慧心。
多元评估的一种素养。很多老师总想要给孩子最好的评价,然而就是说不出口,这就说明老师的慧心还不够。
拥有一颗慧心,才能做出多元的评估。在进行多元评估时,还要学会使用评估策略。
我们平时所用的策略大概有这么五大类:一是观察与评论;二是整体表现评估;三是注重过程评估;四是有选择的反应(如测验测试);五是开放式作业。
这五大评估策略,我们要经常综合使用,进行多元评价评估。
另外,在评估过程中,我们还经常会用到观察和评论。可以在课堂中设置观察员,委托其对学生进行观察,谁走心了,谁表现不好,都可以通过观察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