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五岁的儿子看到我下班回来后马上跑到我面前,不是打招呼也不是要抱抱,(以往儿子总是比我们先放学回来,只要看到我回来后都会跑到我面前,扑到怀里叫,“妈妈,你回来了”然后让我抱一抱他再去玩),今日确是:
宝宝怯生生的说:“妈妈,你打我不打?”
一句话把我问的丈二尚摸不着头脑。
我疑惑的问:“我为什么要打你呀?”
宝宝更害怕的说:“我刚才在看电视,离水杯太近了,把水杯打烂了。”
我听了先是一愣,紧接着鼻子一酸,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拉着孩子的双手说:“妈妈不打。”
宝宝惊奇的问:“我把杯子打烂了,妈妈你为什么不打我呀?”
我心疼的一把把孩子搂到怀里。
一字一句的对他说:“其实你可以说妈妈,我刚才在看电视,不小心把杯子打破了,我不是故意的。”
孩子听了高高兴兴的,把我的话又重复了一遍。我也紧接着对孩子说:“下次宝宝小心一点就是了”。
宝宝听了点头大声的说:“好”。然后就一蹦一跳地去玩了。
尽管家人已经帮孩子把杯子碎渣清理干净了。但是,孩子今天表现的太过懂事让我感到不安,本就是五岁的孩子,正是跌跌撞撞,管前不管后的年龄,但为什么孩子却表现得那么惊慌,那么害怕呢?是不是我平时对孩子太过严苛?(这个是职业病,平时在班里管孩子惯了,在家里对自己的孩子说话也总是比较严厉)还是给予孩子关注的太少?我在心里有个预感,总觉得这不是一件好事。
于是赶快上网搜索,了解到孩子的这种情况属于心理问题————讨好型人格,那什么是讨好型人格呢?就是为了让严格的妈妈喜欢自己,让妈妈高兴,孩子总是小心翼翼,硬是把自己逼成了一个“懂事”的孩子,不敢说出内心的想法。
当一个孩子已经习惯了有什么愿望就憋在心里,做什么事情只想着不给别人添麻烦,自己死扛,过于顾忌他人的感受和评价,放低自己……慢慢地,他们也就不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即使知道也不敢要,最后干脆放弃自我,只要别人开心就好。讨好型人格就是这样形成的。
家庭治疗大师萨亚指出:讨好的本质是低自尊,就是从心底觉得自己不够好,也害怕别人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在亲子关系中,孩子会压抑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想用懂事来获得关注和爱。造成讨好型人格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家庭中没有得到过父母“无条件的爱”。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就是我爱你,就爱原原本本的你,不管你是优秀还是平凡。懂事的孩子内在的不配得感,让他们长大以后在人际关系中,尤其是亲密关系中,会不断付出牺牲,来换取爱,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我庆幸及时发现了孩子的问题,(今后自己要多学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多了解一下孩子的心理,同时在学校也要运用专业的知识,多关注一下学生的心理),所以作为母亲的我,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孩子调整这种心态,使孩子变得更加自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