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老说“三观不合”影响友谊,甚至会拆散婚姻,那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处理才好?
得到《西方现代思想》的主理人,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刘擎,在哲学思想领域已经有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他让我们可以认识理解“三观”含义。
应该怎么描述“三观”?
三观是一种日常表达,用法随意而混乱,没有什么标准定义,三观就是“真假,对错,好坏”的三组观念。
三观是指世界观、道德观和人生观,道德观和人生观都是价值观念,只是分成了两个领域。
世界观,就是你对世界,主要是自然世界的认知观念,针对的就是事实性的问题。
比如,有人相信世界是平的,或者人类是神创造的;有人认为世界是一个星球,人类是演化而来的——这就体现了不同的世界观。 对于事实的判断,哲学上叫真假问题,true or false,世界观上的争议,通常就是在争论哪一个判断是“真”的,这是第一个,世界观。
道德观,道德观决定了你和他人相处的原则,就是说,当你的言行涉及到他人,这些言行应当符合什么规范,这就不是事实问题了,而是要讨论right or wrong。
对于人间关系有许多原则,比如有人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的人则信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还有人相信“公平互惠的合作”,你该遵循那种原则,你觉得哪种原则是对的,这就构成了你的道德观。
人生观,人生观会决定你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是和他人完全无关,但人生观首先要回答的是,自己想要追求什么样的生活目标和理想,这也是在讨论应当怎么办,要做出good or bad的判断。
说白了,人生观就是,你觉得什么样的人生是美好的人生?比如,有人觉得工作进取,读书思考是好的生活,有人认为享受玩乐是好的生活,这就是人生观的差异。
对错与好坏有区别吗?日常语言中我们经常把它们混为一谈,但在哲学上却是有区分的,比如,杀人与自杀都是伤害生命,但前者是对错问题,后者是好坏问题。
蓄意杀人会被判刑,但我们不会说,因为一个人自杀或者自杀未遂,要给他判刑,因为杀人是在人际关系领域,我们说这是错的;而自杀是属于自我关系,你可能也会说这是“错的”,但更严谨一点应该说,“自杀是不好的”。
总结一下:
世界观,决定你怎么看待人和世界的关系,叫做天人关系,依据世界观作出真假的判断,提出问题给出猜想,用事实证据来检测猜想。
道德观,决定你怎么看待人和人的关系,叫做人际关系,依据道德观作出对错的判断,为你自己的独立判断承担责任。
人生观,决定你怎么看待与自己的关系,叫做自我关系,依据人生观给出好坏的判断,拒接唯我论,可以不断在与别人的对话中去反思。
所以公认三观的简单概括是,科学的世界观、公平的道德观、自由的人生观。
“三观不合”是什么情况?
“三观不合”基本上是一种“懒惰哲学”,是为了方便和偷懒就随意拿来用的说法。
首先,我们未必天然喜欢和自己观点相似的人,其实,三观相同的人也可能会有冲突,而三观不合的人,未必不能和谐相处或者合作,比如,自私的人会更喜欢和慷慨大方的人交往,而不是和与自己同样自私的人交往。
其次,“三观不合”并不是冲突和分歧的主要原因,说不到一起就是“三观不合”吗?现实是,我们在生活中,还真找不出两个三观完全相同的人,为什么? 因为世界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并不是三个观念,而是三个观念群,针对的是三种关系领域的问题。
比如人生观,构成美好的人生不是单一的价值观念,而是许多价值,所以英文会说复数的values,比如安全、健康、成就等等,都可能是美好人生需要的价值,有人少几样,有人多几样,有优先性的排序不同,构成了多样的人生观。
最后,人本性上喜欢听符合自己偏好的意见,其实会造成了“信息茧房”的现象,这是希望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造成的。
舒适区很重要,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安全感和确定性,但是你发现了吗,完全封闭在自己的舒适区内,其实也会不舒适。
就像最近,很多人迫于疫情被隔离在家,很安全很确定,但好多人都觉得不舒适,因为人除了安全的需求,还有迎接挑战的需要。
所以,我们其实是要在舒适与冒险之间找到一个比例恰当的平衡点,就冒险的探索而言,你需要去适度接触那些自己起初不喜欢的意见与观点。
如果你有个朋友和你争论话题“女生就是学不好理科”,你是觉得他观念陈腐,有性别歧视嫌疑,完全三观不合,应该拉黑绝交,还是和他例证事实,物理学和科学家可很多是女生。
其实朋友也许并不是歧视女生,只是在如何认识和对待性别差异的问题上,和你有差异性而已,而且他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分歧中涉及三观的,只是世界观中的一小部分认知,还有道德观中的一些细微差异,根本没有严重到“三观不合”的地步。
所以,以后遇到不喜欢的观点,建议你冷静地进一步去辨别与分析,特别在两个地方:第一,这个观点究竟挑战了你的哪个观念群,和哪些具体观念?第二,这个挑战有多严重?
如果它挑战了一个对你来说非常重要的、根本性的观念,那容忍这种观点的冒险可能会让你失去平衡,你会想要回避这种观点是自然的。
当然如果意见相左的观点,挑战并没有那么严峻,那实际上是给了你一个更深入探究自己的机会。
试着思考和理解,甚至也许可能接受它,对自己原本的观念群作出调整,你会发现,人的三观本来就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塑造的,可以塑造,本身就意味着可以改变,适度地冒险,接受挑战,会让自己变得更丰富。
婚姻关系中“三观”冲突解决
亲密关系当中,所谓的“三观冲突”问题更复杂,三观相同,既不是美好婚姻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国外有很多有信仰不同宗教的夫妇,是能够和谐地生活在一起,所以具体情况要具体判断,不合可能取决于你的婚姻关系类型。
有一种婚姻关系模式,可以称作“总体关系模式”,就是伴侣之间共享了几乎生活的所有领域,每个人留给自己的自主空间非常少。
比如,两个人都是中学老师,工作上遇到事情都相互分享,遇到麻烦都是一起商量决定,两人的收入全部放在一起使用,社交圈都是双方共同的朋友,基本没有单方面的朋友,两人看的电影、听的音乐等兴趣爱好也有很大交集,彼此都可以随便看对方手机中的信息,不保留任何隐私。
对于这样的“总体关系模式”,两人的三观契合就非常重要,注意是契合,不是相同,意思是说能够彼此兼容。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发生矛盾,你要么改变三观中不契合的部分,要么改变婚姻关系模式,变成另外一种模式,叫做“局部关系模式”。
伴侣在局部关系模式中,会有更大的相对独立的自主空间,但仍然共享着共同生活的某个方面,可以叫做“共享轴心”,如果这个共享轴心没有了,那么亲密伴侣关系就会破裂或者名存实亡了。
什么是“共享轴心”呢?轴心领域因人而异,可以是事业的成就或者进取心;也可以是生活情趣的品位,或者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的意见,等等。
只要有一个或者几个,是这些领域你们两个人都共同重视,而且围绕这个轴心,你们可以建立共识,那仍然有可能保持比较好的婚姻关系。
其实当事人很难辨别共享轴心有什么,因为在非轴心领域发生的冲突,可能会掩盖了实际存在的共享轴心,只有当彼此分离的时候,这种轴心才会显现出来。
比如,你和伴侣因为工作上的问题大吵了一架,甚至分开了,然后你发现,再也找不到一个和你的生活品位如此契合的人了,这时,也许你才知道,原来你们的共享轴心是日常生活品味,而不是工作。
所以,观念不和造成的婚姻问题是否能够改善,需要先搞明白你们的关系类型;再看你们的关系中,共享轴心是否存在,质量如何;然后才能确定是不是有改善的可能。
听完刘擎老师的分享,逐渐感悟到,清晰地认识自己才是理清人际关系的基础,只有看清了认识自己的三观,从科学的世界观、公平的道德观、自由的人生观角度去评判衡量别人的不同意见,才知道是不是对我们有价值。
哇,我对“三观”的新认识豁然开朗许多,自我认识也提高不少,非常值得记录的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