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毕业之年,忽焉已至。
我是一个仪式感比较强的人,毕业了,总觉得该写点什么来纪念高中三年的青葱时光。可当我想要将这三年的记忆诉诸笔端时,才发现所有美好的记忆都成了分散的碎片,一时竟不知该从何下笔。我站在阳台上,望着眼前这座平凡又忙碌的小县城,吹着夏日傍晚的微凉的风,往事一帧一帧地浮现在脑海中。
从小到大,我在别人眼中都算是一个乖乖女,总觉得父母和老师的话绝对不可违背。于是拼了命地想要得到好成绩,得到大家的认可,想只要成绩好,父母老师看我顺眼,同学愿意与我交朋友,进入一个好的大学,毕业后找一份好的工作,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这种“别人家的孩子”的成长模式的确看似如意,可正如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写到的那样,这类生活模式让人联想到一条平静的小溪,蜿蜒流过青青的牧场,被浓荫遮蔽,最后汇入苍茫的大海;但是大海如此平静,始终沉默,不动声色,你会突然心生烦恼,感到莫名的不安。
我真正懂得并坚信这些,是在与历史老师的一次交流之后。
高考之前,成绩仍旧起起伏伏,很不稳定,加之整个高三年级都在为高考拼搏着挥洒汗水的那种紧张氛围,一向对自己有着较高期待的我的确慌了神。每张冲刺卷、不定时的小测验、固定的大考……好几个文件袋的试卷确像是压在心里的沉沉的石块,并且我不知道哪张试卷的成绩可能是压死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心里的焦虑,苦闷,不安一直积压着积压着。实在到了快要崩溃的时候,历史老师一句“不要活得像一个苦行僧一样”犹如一股不可名状的巨大力量,将心中筑起的高墙推倒,原本沉重的石块俨然变为前行的基石。也曾在刚满18岁的时候想过,我到底要过什么样的人生?可在现实中,总有些世俗的眼光把人生的路规划好了,我只管照着走就行。我想,我不要那样。但越临近高考,父母与自我的期待就越发强烈,成绩似乎越来越重要。苦行僧,一般比喻为实践某种信仰而实行自我节制、自我磨练、拒绝物质和肉体的引诱,忍受恶劣环境压迫的人。而我是否真的成为了苦行僧?
我太了解我自己了,我不愿意。我宁肯笨拙但开心地活着,也不愿成为一个苦行僧。我不愿意过被规划的人生,不想在意那么多世俗的眼光,不想委屈亏欠了自己。高考重要吗?当然重要!但高考在整个人生中呢?其实也没那么重要。高考的意义,不只在于筛选人才,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年轻一代的我们,怎么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发现真实的自己,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读了那么多年书,你有过梦想吗?你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吗?你了解自己真正喜欢的又是什么吗?高考是实现梦想的一条公平的途径,高考之后呢?还会有很多条路,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可能谈起梦想,总会有人唏嘘不已,但它对于我们来说,确乎是那么重要。因为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才觉得这个世界还是那样地有所期待,才会觉得,人间,值得。
不做学习上的苦行僧,想做学习上的乐行者。在学习中爱我所爱,行我所行,听从我心,无问西东。在万丈光芒的青春里,对这个宇宙充满好奇,对这个世界保持热爱,要野心勃勃,不对自己敷衍,不三分钟热度,高考,其实也不过是虚惊一场。当然,在这过程中谁都会产生自我怀疑,坚持很难,但选择放弃绝对不会使内心得到解脱,反而在心里拷上了一把枷锁,因为永远也不会有真正的绝望,只要坚持心中所爱,下一秒,就可能是希望。
“我的血液里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渴望一种桀骜不驯的旅程。那样的安逸总让我惊惧。只要我能有所改变——改变和不可预知的冒险,我将踏上嶙峋怪石,哪怕激流险滩。”拒绝被规划的人生,不做学习上的苦行僧,但我们的心永远会为了各自心中的信念而燃烧,希望终有一天,我们都能到达自己想要到达的远方,那是我们真正向往的,而不是被众人追捧着的未来。
献给每一位热血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