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辞: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如今的中文系,浸泡在社会的染缸之下,究竟是否名存实亡?一代代的中文学子,是否沦为了时代的牺牲品,抑或是在浪漫的天性下渐渐陨落凡尘?作者的这篇文章,以逆耳之言,警醒中文学子,点燃了心中的火苗,更是催人奋进的冲锋号!
2019年的前10个月,我毕业两年,仍一无所有。失去了年轻人的朝气与梦想,只是一只“社畜”,毫无目的地做着日复一日的工作,感受不到多少生活的生机与气息。
可是心里一直燃烧着火苗,眼看着它渐渐熄灭,我却无能为力。我始终坚信着,这个世界上,一定还有一件什么事情等待着我去做。这样的感觉,越来越强烈。直到遇到简书之后,我才发现,也许,我遇到了我将终生为之献身的事业,这便是写作。
对于写作,我不是当作一份副业来对待的,而是当作一项事业。
遇到简书,是我最初抓住了光,生活不再黯淡迷茫。
遇到谈写作专题,是我第二次抓住了光。有了第一丝光,我开始毫无保留,沉溺于温暖之中。我开始更文,写下了《除了文字我们一无所有》,给自己下了一个明确的判断。而后的一些机缘巧合,加入了谈写作专题,进了群,也算入了“伙”。
第三次抓住光,便是遇到了这篇文章,《今天的中文系怎么了?》。
初读之时,在正午的阳光下,我分明地感觉到了背脊发凉,热泪盈眶。不解思索地便写下了评语:
我们的过去是一片荒芜吗?我们是这个时代的牺牲品吗?我们所渴望的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真的存在吗,它该来自何方?作者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严厉态度指出了“当今大学并无中文系”的残酷现实,我作为四年的中文学子,只觉得脸红羞愧到无以复加!我们需要再一次地解构自己的思维状态和模式,然后再一次重塑,何其难也。
作者图特亚斯坦,近来已不在简书更文,或许他不曾想过,2年前的一篇文章,也能如此地感动一位陌生的遥远的读者。这篇文章破万的阅读量,也证明着其曾经有过的辉煌。而其关闭的评论,也容易令人想到,底下会是多么大的一片争论。
而我却要说,这篇文章所道出的现实,正是千千万万的中文系学子所不知的。我们身在其中,却更像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了。
作者指出,“我们身边的中文系,是一种放养的中文系,也是一种很经济的中文系。”在我的学校里,中文系是隶属于新闻学院的,而我们打的招牌特色,便是文化产业。当然,在一所财经大学里,这似乎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中文系的学子,我却没有足够的文化自觉,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更遑论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了。
我对金钱并没有极为强烈的渴望,可是我的确需要钱。这种需要,随即便冲垮了大学四年所期望建立的精神信仰。
毕业后,我们会失望地发现,自己学的中文系,是不能赚钱的中文系。当然,其中个性极强,能力极大的中文学子们,早就在各个舞台飞扬青春了。他们心存理想与热情,高飞也是自然。而更多的中文学子,可能跟大部分平凡的人一样,落入尘土,归于现实,凭借着自己的“万金油”式的专业,在各个层面生活着。
“中文系变得越来越好看了,所培养的都是量产兵,而且都是文艺量产兵。”
作者的讽刺,极为刺耳,令人脸红。我自认我是个中文系的失败者,我做着“是个健全人就能干”的工作,我们中文系,似乎是填了这些缺口。所谓的写作能力,不过是一张空凭。所有的能力,似乎全都要重新培养。
我们初入大学,对于中文系的信仰,毫无来由地在四年的时光中崩塌了。
自然,还有众多的先行者、学霸们,他们有着极强的中文自觉,最终投身于理论研究的怀抱了。我想我是羡慕他们的,有着这么坚定的内心选择,而不是像我一般随处的漂浮。从一开始,我便是一个漂浮的人,游离在所有的中文系该有的风度之外。
作者在文中骂了一群人,我却似乎成了一个“受虐狂”,每骂一句,都觉得是在说我。我仿佛看到大学中文系把我抛弃之后,又对我冷眼嘲笑,把我仅有的自信心也揉成了一团废纸。
我承认,我是一个失败的理想主义者,是一个虚伪、矫情的理想主义者。作者揭开了我的真实面目,让我更多地暴露无遗。
流过泪后,我却觉得畅快无比。
在智者的眼光中,原来我们是这样的,我们“大学中文系”,它无论怎样,它就在那里。败坏它名声的,并不是它自己,而是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文学子。
是时候醒过来了。
我希望有更多的中文学子,能看到这篇文章,看到其良苦用心。作者并不是在针对我们中文系,甚至可以说,是在针对我们所有无知的大学生。所有在大学里混日子的、找不到自我的、迷茫地虚度光阴的大学生们!
这篇文章绝不是心灵鸡汤,而是一盆从头浇到脚的彻骨冰水,只有这样的寒冷,才能真正地使我们惊醒,让我们更加,在这个社会、在这一阵阵的凛冽寒风中,坚定前行。
我们中文系的学子,最终将继续成为命运的抗争者!我们,将以自己的骄傲为剑,以勇敢的信念为盾,来证明自己不是时代的牺牲品,不再是这个世界的附庸,从而为中文系挽回它本该有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