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 “无壳孵化小鸡实验”的意义
今年的9月1日,央视在《开学第一课》中,播放了一个节目,即中国首只无壳孵化小鸡“小茶缸”成长全记录。这个视频结束之后,主持人小撒,以及特邀嘉宾王源还现场演示了实验的几个重要步骤: 如无菌塑料杯提供湿度条件——在准备好的保鲜膜上倒入乳酸钙,加入重蒸水——剪开鸡蛋壳,内容物倒入保鲜膜中——塑料杯上方附保鲜膜,膜上烫出小孔——转蛋操作——额外输氧……
每一步都小心翼翼、每一个动作都如履薄冰,作为观众的我,是提心吊胆地看完这个实验的全程,同时,也一直都在思考一连串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为什么要把这个实验的全过程播放给全国的青少年看。换言之,这个实验的教育意义究竟何在?
网上是这样说的——“无壳孵化小鸡实验”:中国首只无壳孵化小鸡“小茶缸”诞生记。从一颗“纯正”的“无壳蛋”到长出眼睛、羽毛、雏形,鸡蛋宝宝的每日成长变化牵动了万千网友的心。现场,不少选手感动于生命的奇迹与美好,眼泛泪花。
——对于这样的记载与表述,以个人之浅见,我实在不敢苟同。如果说“中国首只无壳孵化小鸡‘小茶缸’的诞生”,代表中国在生物繁衍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代表中国科技研究的新高度,代表中国科技创新很厉害!我觉得这样的说法纯属大而空的溢美之词,实无内在涵义。因为,我固执地相信:所有的科技创新,应该是为了解放社会的生产力而服务!
关于实验情况,网上有这样报道:在经过了近6年的研究后,李赞东团队在1995年又进一步将孵化率提高到了52%——在他们通过代用蛋壳孵化系统培养的小鸡胚胎中,有超过半数的小鸡被成功孵化。 从央视播放视频的几大步骤来看,无壳孵化对气温、氧气等等各方面的要求都很高。做了那么久的专项实验研究,其成功率也只有可怜的52%。要求要高,成活率低,是否意味着无壳孵化的成本要远远高于有壳孵化。这充分说明这样的技术创新不是在解放生产力。也就是,站在科学的角度,“无壳孵化小鸡”实验不具备科学推广价值。
第二,站在生命化的角度来讲,我并不认为这样的实验具有什么积极的教育意义。在实验中,我也看不出丝毫的“奇迹”与“美好”来。
首先,佛教徒具有仁爱之心,许多佛教徒不主张吃鸡蛋的。因为他们笃信鸡蛋也是生命,鸡蛋里能孵出小鸡来。 可是,我们从电视里看到王源同学剪坏了好几个鸡蛋。当然,因剪蛋壳而废掉的内容物,可以拿到厨房去做菜,也不会浪费。但是,所有做实验的鸡蛋都是受精蛋,这些受精蛋原本是可以有壳孵化的,它们有更大的机率成为活生生的生命。因为做实验而废弃,这样的破坏与扼杀,真是有些残忍!
其次,有壳孵化是生物繁衍的本能,属于自然成长。而无壳孵化是逆自然成长,这种实验,是违背自然之道的。
第三,无壳孵化的实验过程完全透明,全程公开。由蛋黄到小鸡眼睛到血管到肌肉到羽毛,每一个进程、每一个毛孔都清晰可见,都是生命最初的丑陋呈现,都是血淋淋的见证。这样的完整进程,小孩子们,有没有负面作用在其中?——关于对生命奥秘的认识,有关胚胎,有关生命的起源,其实,我们有很多的科普片可供选择,播放给儿童看,但是,完全没有必要弄得如此的直观,如此的祼露,如此的血淋淋……
2018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