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全课程
——2018全课程暑期培训散记1
昨天,我又一次来到美丽的松山湖,因为熟悉,似乎倍感亲切。蒙蒙细雨,让这座本来就美的无与伦比的小城更加的娇嫩。
今天,我和我的团队老师一起参加全课程的课程培训,似乎因为肩负使命而来,内心比以往任何一次参加培训都有更多的渴望,渴望更加全面细致的了解全课程,渴望聆听对“为教育重塑生活”全课程理念的阐释,渴望在大理论背景之下整个全课程的课程框架设计,渴望知道每一个具体课程的在实验校是如何实施的……
就这样,我和团队老师跟随着村长幽默风趣的故事讲述,被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全课程的全到底全在哪里?我想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很少去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每天在做的全课程背后强大的理论支撑到底是怎样的,这是我们每一个全课程老师都应该耳熟能详的,但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只是看到了它的美好,却没有深刻理解全课程教育背后的那些更为撼动心灵的心理学、教育学和认知学背景。
我想,村长肯定希望我们每一个老师在实施全课程的时候,可以从全课程大理论背景这样宏观的角度来思考、设计和创造自己的全课程班级。于是才有了全人、全息、全认知、全结构、全语言、全教室、全阅读……
是的,一次盛宴,一次碰撞,心中的教育情怀又一次被点燃。
好的教育是相通的,我是第一次这样完整地倾听全课程的主题讲座,很多观点给了我全新的视野看待教育。
全课程~全人
全人,不是伟人,不是完人,任何一个普通的人都有权利成为一个“全”人,当我们在教室面对一个个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情绪,有思想的孩子时,很多时候我们却妄图为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加上一个“学科”的符号,当村长趣聊“学科人”的时候,内心莫名一颤,全课程针对全人的教育,她希望生活在校园里,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首先是一个个完整的个人,在孩子身上没有我们潜意识里学科的标签,因为我们的课程的浸润,文化的影响,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独立的、鲜活的、有个性的生命个体。
走进教室,我们看到的不应该是语数外,音体美,而应该是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当这样的生命来到我们的身边,我们到底要给予他们怎样的未来?
全课程~全息
当我们用全人的视野,站在育人的角度,去设计一间教室,设计一个课程,设计一堂课,一次活动,我们就能从全局着力,让每一个可显现的部分都彰显着“全人”的理念,那些看似零碎的一节课,都是整体的映射,这也许就是“全息”吧。
现代宇宙全息理论之父——大卫·玻姆关于“宇宙全息论”中说,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间紧密关联的整体,部分包含整体信息。
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个一个学科的累加,而是如杨玉翠老师说的那样,学科的整合也是因为育人的需要。
全课程~全认知
村长这次的讲述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全认知”。从第一代认知科学——冷认知,到第二代认知科学——热认知;从离身学习到伴随着情景、情绪、情感的学习……认知科学的不断进步,让学习成为一种全身心投入,全方位认识,全时空了解的一种理解事物的方式。也会让作为教师的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起到教师的引导作用。
也因此,全课程涉猎到的晨诵,自由阅读,整本书共读,读写绘,生日课程等等等都是建立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不断的更新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仪式,童话剧、戏剧,故事圈等形式让孩子的整个生命处于一种完整的生命状态,让孩子的整个生命都处于学习的情境中。
全认知,就是村长说的冷认知+热认知+具体学习。
全课程~全结构
而什么是全结构,这是我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的概念?三维?四维?多维?从全的角度来说,教育应该是多维的,不同的结构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多维结构当然会产生多种效果,这是村长说的,也是真正在发生的事实。
随着家长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部编教材在某些方面的缺失无法满足所有孩子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全课程致力于结构的重建,因为只有结构改变,性质才会发生变化。
从全课程读本内容编排上我们可以看到它横向(单元主题枝蔓勾连,彼此呼应,水乳交融)纵向(螺旋上升,层层递进,不断升华)的相互交织,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系统。
村长说:全课程的全结构,强调跨学科的整合,强调横向的拓展和延伸,强调混搭和杂糅。所以全课程的全,不是学科的简单的叠加,是一个复杂性适应系统。它课程结构的开放性,内容的生成性,方式的适应性,结构的无限可能,给老师在设计、创造时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全课程~全语言
最后村长还提到两个全,一个是全语言,一个是全教室。
全语言,村长从婴儿学习语言的经验出发,颠覆了以往我们对于语言学习的认知。婴儿学习语言告诉我们这样几个关键词:整体入手、基于需要、自主自觉、总是被鼓励、日常生活。那么我们孩子的语言学习,应该是从阅读开始的,这一点我自己深信不疑。
只有当孩子必须使用语言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学习才有意义,才能发挥功能。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通过语言学习了其他事物。这两者是同时进行的,我们并非通过学“阅读”这个词而学会了阅读,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在读故事、杂志、报纸、电视指南、告示板的同时,学会了阅读。
全课程~全教室
我潜意识地觉得对于一个老师来讲,首先要有一个观念,就是“全教室”,从教室最初的布置,到班级班名、班徽、班歌,再到教室课程的设计,规则的设定,文化的建构是一个教室形老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思维模式。或者说一间“全教室”应该具备这样的基本要素。
这一次村长关于全教室的解释更加的具体和细致,从教室环境的温暖舒适,充满儿童气息,到教室里学习资源的唾手可得,以及把教室变成一个儿童作品展示厅,孩子们围桌而坐进行同伴的交流和沟通,处处站在学生的视觉,以学生为教室的核心,让我们觉得所谓的形式变成决定教室功能的必要设计……给了我全新的理解。
全课程,究竟全在哪里?
全人、全息、全认知、全结构、全语言、全教室、全阅读、全作业……
用村长的话说,从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到睿智的人类;从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到浩瀚无垠的宇宙,万事万物,都是以整体和系统的方式存在着。
所以人类只能综合地活着,不能分学科活着。
全,意味着整体……
(摘抄居多,帮助自己理解……你可以假装不知道我抄袭了村长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