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三国的人都知道,在那段混乱而精彩的年代,英雄名士辈出,为了建功立业,最终很多人都背弃了东汉政权,进入魏蜀吴三个新生的政权。
虽然坊间喜闻乐见的《三国演义》,强行将刘大耳的蜀汉定为正统,但事实上,无论正史《三国志》等记载,还是从王朝继承关系上来讲,曹魏才是继承东汉衣钵的王朝,虽然手段上有那么一点点残忍(魏高祖文皇帝曹丕,强行让汉献帝刘协让位,才建立曹魏),但比起他对汉献帝及其子孙一脉相承的保护,后世动不动就对前代王朝末任君王赶尽杀绝,其实要大度的多啊。
是以当时有不少贤良,他们在东汉末年干脆隐居起来,躲避乱世;时机差不多了,才出来在曹魏政权做官,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乃至把曹魏作为正统来看到。
曹魏睢陵侯、太尉、侍中王祥,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的忠和孝,在当时以至后世,都是相当出名的。悦史君决定首次尝试做连载,今天先给悦友们说说,王祥这位乱世奋斗者特殊而神奇的“忠”!
官宦世家乱世隐居 首次出仕东汉尾巴
王祥是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西汉谏议大夫王吉的后代,他的祖父王仁官至青州刺史,而他本人也是书圣王羲之的族曾祖父。看过之前悦史君穷极王羲之的应该知道,王羲之家族属于魏晋最大的名门琅玡王氏,而王祥,正是这一显赫家族的开创者之一。(关于王羲之充满传奇而搞笑连连的人生故事,可以参看悦史君这篇《书圣王羲之:字写得妙,人更有味喔》)
不过,由于东汉自汉灵帝刘宏开始,就已经呈现末世景象:皇帝昏庸无能,外戚宦官专权,百姓民不聊生。所以,王祥的父亲王融,虽然很多次都被东汉朝廷及地方政府征召,但都没有答应,甘愿归隐山林,等待最佳的出仕机会。
悲催的是,王融没有等到他期待的时机,就不幸过世了。王祥也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坚决不接受各方豪强和州郡的征召,带着继母朱氏和同父异母弟王览,辗转多地,最终选择在庐江(今安徽合肥)避乱,隐居二十多年。
东汉延康元年(220年),泰山太守吕虔出任徐州刺史,加任威虏将军。吕虔是曹魏一员武将,治理地方,他需要一个得力的助手。听说自己的辖区隐居着王祥这么一位大神,吕虔决定请他出山,担任徐州别驾。
接到吕虔的“邀官函”后,王祥和之前一样,还是坚决辞让,不愿意到任。此时,已经逐渐长大的弟弟王览,极力劝说王祥赴任,并为他准备了牛车,王祥这才应召。
王祥到任徐州别驾后,吕虔就将民政事务都委托于他,对王祥非常信任,两个人的配合很愉快。当时徐州当地盗寇四处横行,王祥率领并鼓励士兵,将各路伐盗寇一一击破,州内因而清静无事,政令教化也推行无阻。激动的徐州老百姓编了首歌,来歌颂他们的好别驾王祥:“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同年十一月,东汉魏王、丞相曹丕,威逼汉献帝上演了一场“禅让秀”,成功称帝,改元黄初,定都洛阳,并以河内郡山阳邑万户,奉汉献帝为山阳公。
悦史君点评:就在王祥出山,正式做官几个月后,早已名存实亡的东汉王朝落幕,新兴的曹魏王朝建立,所以说王祥是赶了东汉的尾巴。悦史君觉得,王祥兄弟虽然隐居多年,但他们对时局一定看得透透的,要不然,捏准朝代更替这个节骨眼出仕,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要成大事,还是得学前辈王祥,开始沉得住气,不怕寂寞孤独,努力提升自我修养和名声;看准机会就要牢牢抓住,干出一番成绩,一鸣惊人!
一路开挂封候列公 新君即位坦然训导
果然,曹魏建立之初欣欣向荣,王祥也是官运亨通,多次升迁后,他做到大司农,位列九卿。
曹魏嘉平六年(公元254年)九月,大将军司马师对当朝天子曹芳有所猜疑,便联合公卿中朝大臣上奏郭太后,言及曹芳年长不亲政、沉迷女色、废弃讲学等罪,请求废曹芳的帝位,得到郭太后的许可。此后,曹芳被废为齐王,搬出洛阳。朝廷通过商议,决定改立高贵乡公曹髦(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为帝。
同年十月,曹髦即皇帝位,改年号为“正元”。王祥因参与定策有功,被封为关内侯。不久又拜光禄勋,转任司隶校尉。
正元二年(255年),王祥因随司马师讨伐镇东将军、扬州刺史毌丘俭有功,而增加食邑四百户。司马师因惊吓、劳累过度,病重去世。魏帝曹髦想趁机夺权,被司马师之弟、高都侯、卫将军司马昭识破。司马昭亲自率军到洛阳后,曹髦不得不将他晋位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助朝政,司马昭的地位更加巩固。此后,王祥迁任太常,封爵万岁亭侯。
魏帝曹髦到太学巡查,任命王祥为三老。王祥以师长的身份面向南坐,曹髦面向北坐,向王祥询问治国之道,王祥陈述明王圣帝君臣施政化民的要领,来训导曹髦,在座旁听的人也都受到激励。(众人内心OS:王老头你真牛!)
天子除逆反被杀害 痛哭魏帝不甩司马
甘露五年(260年)五月初六夜里,曹髦见自己权力威势日渐削弱,感到不胜忿恨,命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在陵云台部署甲士,并召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等人,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我不能坐受被废之辱,如今亲自率领你们去讨伐他。”王经力劝曹髦不可意气用事,曹髦不听。出宫后,王沈、王业立即将此事告诉司马昭,司马昭召中护军贾充(其长女贾南风,即为后来跋扈弄权的西晋皇后)等作戒备。
曹髦虽知事已泄露,但还是出剑登辇,率领殿中宿卫和奴仆们呼喊着出了宫,进攻司马昭所在的府邸,声称要讨伐有罪之人,敢有骚动抵抗者灭族。
贾充从外而入,迎面与曹髦战于南面宫阙之下,曹髦亲自用剑拼杀。众人想要退却,太子舍人成济问贾充说:“事情紧急了,你说怎么办?”贾充说:“司马公养你们这些人,正是为了今日。今日之事,没什么可问的!”于是成济立即抽出长戈上前刺杀曹髦,把他弑杀于车下。
司马昭闻讯大惊,自己跪倒在地上。朝臣为之哀悼,王祥大声号哭说:“这是老臣的罪过啊!”涕泗横流,其他大臣也都感到惭愧。
曹髦死后,司马昭不肯杀贾充,归罪于成济兄弟,并命军士把他们乱箭射杀,诛灭了成济三族。司马昭又杀尚书王经,认为他和自己不一心。此后,司马昭借郭太后的名义追废遇弑的皇帝曹髦,并以普通百姓的仪式安葬。与公卿们商议,司马昭又借郭太后的名义,立常道乡公曹璜(魏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为新皇帝,改名为曹奂,改年号为景元。不久,王祥迁任司空。
咸熙元年(264年)三月,王祥升任太尉,加职侍中。后来,魏帝曹奂又封王祥为睢陵侯,食邑一千六百户。
同年三月三十日,曹奂下诏拜司马昭为相国,封为晋王,加九锡。王祥与临淮侯、司空荀顗一起去会见司马昭,荀顗对王祥说:“相王(指司马昭)地位尊贵,何侯(曹魏朗陵侯、司徒何曾)已经向他行过大礼,今日我们前去应当下拜。”王祥回答说:“相国确实很尊贵,然而还是魏的宰相。我们是魏的三公,公与王相差不过一个等级,上朝时的班列也是相同的,哪有天子的三公动辄去拜人的道理?这样会损害魏的威望,也有损晋王的品德,君子爱护一个人应按礼行事,我不会去拜他。”(荀顗内心OS:王老头你……不按套路来啊!)
等见到司马昭时,荀顗立即下拜,而王祥只是长揖。司马昭对王祥说:“今日才知道您是多么看重我啊!”(其实,司马昭内心OS:王老头你有种……但我为了将来的晋朝,也不得不笼络你啊!)
西晋的头又加封赏 雍容位显高寿离世
曹魏咸熙二年(266年)十二月,司马昭嫡长子、晋王、相国司马炎逼迫魏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定国号为晋,改元泰始。晋朝由此建立,史称西晋。
司马炎即位后,拜王祥为太保,进封睢陵公,府中允许设置七官。
司马炎派侍中任恺,向王祥、何曾、郑冲等有德望的老臣,询问朝政得失及急需解决的施政教化问题。王祥因为年老疲倦,多次请求逊位,司马炎安慰他说:“太保元老高行,朕所毗倚以隆政道者也”,不许他辞官。
后来,王祥坚决要求辞官回故里,司马炎才下诏同意他以睢陵公的身份逊位,地位和太保、太傅一样,在三司之上,俸禄赏赐与以前一样。
泰始四年(268年)四月初二,王祥去世,享年八十五(一作八十九)岁。(不管哪一个,您都是当之无愧的老寿星啊。)
泰始五年(269年),司马炎下诏追谥王祥为元公。
悦史君点评:王祥的一生,可谓先抑后扬,而且泽被后世。处于三代交替之际,王祥没有盲目地依从某个“流星军阀”,而是父子相继、带着弟弟蛰伏等待时机;逮到机会后,全力发挥自身才华,靠政绩一步步开挂高升,最终官拜三公,爵封公位,还和其弟王览,一起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显赫的豪门:琅琊王氏!
对于王祥在司马家得势之际,没有过于贴近,悦史君认为,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的这句话,非常到位:“不吝于篡,而吝于一拜;不难于北面为臣,而难折节于未篡之先;天下后世不得以助逆之名相加,万一篡夺不成如桓玄,可以避责全身,免于佐命之讨,计亦狡矣。”是啊,作为曹魏大臣,王祥其实并不在乎司马氏还是其他别的家族篡位(反正哪家篡位,都得笼络前朝大臣),但他最在意的,其实是这个谋篡者,是不是能够篡位成功!所以,王祥不甩司马昭,说到底,不是他有风骨,也不是他忠于曹魏政权(要不然,先前的东汉王朝咋办),只是为自己和后代的前程打算罢了。
司马昭:王老头,其实我很不爽!
王祥:别生气,明天悦史君还要继续写我喔~
亲爱的悦友,读完后记得分享喔
您的分享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