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
他修改和吸收了经济学和行为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以此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基本形式,虽然强调社会交往的本质是价值交换理论,但是也说明了在依照交换价值这个底层逻辑分析时,交换内容不总是从长远利益考虑的,也不总是利益最大化且不限金钱还有人文上一些东西,比如爱、尊重、情感等。换句话说,只要人与人的行为有交互,或者为交互做准备的行为,就是社会交往行为也是市场行为。
我们的行为因在社会交往中产生了意义,因为存在意义便产生了关系,也因为关系便产生了意义。
孤立的我们的行为意味着什么?比如:当你走在大街上,说了一句”今天天气很好“,无任何人回应,那你的话语行为于你而言的意义是什么?是不存在意义的。假如有反驳者说:自言自语不行吗?可以,我只能说这个行为本事可以发生,但是不具备任何社会性意义。比如,目前心理咨询或者一些可以谈心的节目,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你要倾诉。分解这个行为,为何独立喃喃自语不行?因为无意义无功能无答案,意味着什么也不是什么也没有。比如在大街上,只有当我对你的问句进行回应时,你说的话才有意义。总结:没有一个行为是可以独立具备自身的意义的,包括执着、偏见、爱情,亲情就更不用说了。人类幼崽的诞生也是在关系中人与人的行为在交互中产生意义,比如:今天我一个高中同学喜得贵子,为了庆祝宝宝来到人世间,我特意送上红包。他(爸爸)称呼我为他(儿子)冯姨,从出生起这个关系已注定。
02
在经济计算盛行的社会,结合社会交换理论,人们对他人的言行和掌控能力具有很明显的很强的欲望。比如:普通日常中,会有恋人 计算吃几顿饭,送几次花才可以追到心仪的人。计算多远的距离是坐车过去见面划算还是看一部色情影片自慰划算。作为父母的大人规划如何在节假日教导孩子讲话,才能讨得亲戚欢喜,进而赢得在“真是父母教育的好”等称赞语。工作人策划下班如何自然地离开办公室,毕竟加班工资不会轻易发等等诸如此类的案例比比皆是。人内在的价值被逐步抛弃,唯一幸存的就是市场价值。
在显现市场价值的交互行为中,人们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已取得早早谋划的金钱、尊严、尊重、情感、报复等。久而久之,人们在无规则约束的自由环境中,从早期的利益最大化被不均等的阶级化逐渐减弱,公共资源被拥有财富和权力的人不断划分和侵占,普通人从曾经有部分资源被剥夺连劳动服务的资格都没有了。资本化盛行,奴隶增多且居无定所,很快形成霍布斯的世界,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世界。人们从自由中不断走向被压迫,在压迫中开始密谋如何造反进而取得自由。坦白讲,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权自我定向,我们如何展示自我实现?如何实现权力平衡?我们如何实现集体生活?
03
卢梭提出了社会契约,认为每一个个体都自愿选择在共同的社会规范下生活,社会契约的理念很富有吸引力,很多国家也在持续反复实践中继续探索。但是也有人声称,公共利益并不是它自己的利益,任何人都不可以强迫签名。周而复始的发展还在不断进行中,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群体的平衡动点?需要我们用构建文化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在思考:服从社会契约论,也是一种延迟满足?否则将以牺牲为代价鼓励个体的独立自主,造成对他人无休止的伤害和威胁,群体关系只剩下虚伪和险恶?目前还是有很多声音说中国有着不公平的法律不公正的道德规范。我认为法律、道德是为削弱特殊行为集合,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平衡群体关系而设定的,它满足人类生存基础规则,高于生存本能要求,我们被要求被规范被约束被训练,被标记一起进入文明。也许我们不冒犯是因为敬畏遵从还有对于权利的服从,我们也担心不配合我们会自掘坟墓,失去自我保护,而变得很倒霉。亦或是我们懂得这种关系的实质,我们愿意自愿服从并与之一起发展,共同接受这必要的文化构建的结果。无论是哪种或者阶段性是哪种或者局部是哪种,这也关系到个体成长与集体成长的步伐步调步频问题,都是在过程中。
民主制度、公共教育、法院审判诸如此类,如果我们认识到关系的本质,我们就会意识到它的益处,进而会有新的行为方式,并非都是简单的对抗、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