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一直是个颇受争议的话题,在大多数父母眼里,追星就是不务正业,是洪水猛兽,带有负面色彩。原因在于,一是怕孩子耽误学业,二是怕影响孩子的价值观。三是浪费金钱和时间。据调查,中国小学生中,有7成的孩子追星,但是对孩子追星行为表示理解的父母只有4成。对于孩子追星,大部分家长的态度都是深恶痛绝,严加禁止。
但最近却有一个小学生的追星行为,让广大网友引俊不禁。事情是这样的:在安徽无为县,一位男子去派出所办理户籍业务,民警发现一页户口簿上手写着“姓名:吴京;曾用名:刘培强;与户主关系:战狼”。民警哭笑不得,一问才知道,该男子的儿子很崇拜吴京,想成为和他一样的人,就把吴京的名字写进了自家的户口簿上。小朋友的举动被网友们笑称为“最硬核追星”。
追星一词最早来源于小虎队,在1989年由霹雳虎吴奇隆、小帅虎陈志朋、乖乖虎苏有朋 组成的小虎队开始巡回演出,疯狂的粉丝们成群结队的骑着自行车一路追踪,大喊小虎队,这种跟在明星后面追明星的现象,被当时的报纸称为“追星”,从那时起人们开始用追星,来形容粉丝对明星的崇拜行为。
为什么粉丝会对明星疯狂崇拜呢?
一,自我独立意识的表现
从心理学来讲,人的意识是呈阶段性发展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崇拜对象。比如,在幼儿时期,孩子觉得自己和世界是统一的,他们本能的模仿周围的一切,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和教导,使父母成了孩子幼儿时的崇拜偶像。
到了幼儿园和小学,他们发现老师会剪纸,会跳舞唱歌,会讲故事,于是崇拜的对象就变成了老师,认为老师说什么都是对的。到了青春期,他们的身体已经发育完成,他们想脱离父母和老师的管教,想从家庭和学校外部,来寻找新的对象来崇拜和模仿。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青春期的孩子对偶像的崇拜是一种向往独立的意识表现,是他们渴望被社会认同和欣赏的心理状态,他们的内心迫切需要一个偶像,来作为他们学习和追逐的榜样,所以追星这一行为便成了他们情感的归宿。
二,光环效应
在普通大众眼里,明星不是高大帅气多金,就是年轻靓丽白富美,当孩子被明星身上的光环所吸引,就会自动的屏蔽掉一些负面的,不好的东西。他们会觉得自己喜欢的明星偶像是无所不能,完美无瑕的。于是集结成团,疯狂的追随,买明星代言的产品,去看他们的演唱会,或者电影等。
在《乌合之众》曾说,在某种特殊情境下,一群聚集起来的群体将出现一种新的特征,它不同于群体中个人的特征,在这个群体中,他们的情绪和观念都形成一致,失去了自己的独立人格,被群体意志所裹挟,很难做到独立思考。
崇拜偶像,喜欢追星对孩子的成长有哪些利弊呢?
当一个人为了追星,失去理智,把自己的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进去,失去自我,甚至陪上全家的幸福的盲目追星行为,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杨丽娟了。杨丽娟自从一次梦见刘德华后,从94年开始,觉得自己和刘德华有缘分,于是绞尽脑汁,打听刘德华的消息,并通过各种方式去告白,甚至让父母卖房,去见刘德华。年老的父亲在没有家产可以变卖后,甚至想卖肾去满足女儿的愿望。最后因为杨丽娟的盲目追星,导致家破父亡。
但一个好的偶像力量也是非常大的,他的榜样作用,会吸引很多人变得越来越好。在浙江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有一位叫胡江华的同学,在她发表的SCI论文的致谢部分,就特别感谢了歌手林俊杰,她说在过去的十年里,林俊杰的歌给了她强大的精神支持。
崇拜偶像是青春期孩子对人生追求的体验,每个人都会有。但追星可以毁掉一个人,也可以成就一个人!关键在于在追星时的自己理智程度。
在一次关于自己的偶像是谁的调查中,来自日本15所中学的13000名学生,美国13所中学的1000多名学生,中国大陆21所中学的12000多名学生参与这次调查。中国的孩子,大多都写了自己喜欢的球星、歌星。日本和美国孩子却不一样,他们写的不是父亲,就是母亲。这个调查引起了很多家长反思,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为孩子付出了一切,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照顾和教育孩子身上。但孩子却更加喜欢那些遥不可及的明星们。对于追星,父母要如何引导孩子理智追星,文明追星呢?
心理学教授白彦茹曾指出,“孩子偶像崇拜,寻找榜样是身心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心理诉求,家长们首先不必太过恐慌,不应该谈“星”色变,如果引导得当,追星也能成为鼓励孩子上进的一种办法。”
1,理智看待孩子追星,理解接纳孩子的行为
《小王子》里有句话说,所有的成年人都曾经是小孩,只是很少有人能记得。我们自己也曾青春年少,也曾经是孩子,也曾有自己的偶像。追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我们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给孩子一些理解和接纳,避免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让孩子的追星成为家庭教育的契机。
在综艺节目《幻乐城》播出的时候,王菲就带着女儿李嫣和她的同学一起去追星。她们在现场四处寻找偶像娄艺潇,并希望和她合影。当父母能理智的看待孩子的追星行为,站在她们的角度,理解并接纳它,不但不会让孩子走入歧途,还能拉近亲子关系,让父母和孩子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2,用引导代替管制,宜疏不宜堵
在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被派去治水。父亲鲧采用的是堵的办法,堵了很久,一直没有成效,于是大禹吸取了父亲治水的教训,采用了疏导的方式。经过13年的努力,最后战胜洪水,取得了胜利。
追星是一种榜样的认同和学习,青春期的孩子把明星当成是自己精神的寄托,当我们知道孩子追星后,可以引导孩子去观察明星背后的勤奋努力,而不是光鲜的外表和高额的酬劳。让孩子知道,优秀和成功是通过努力达到的。而不是强制禁止孩子不准追星,宜疏不宜堵。
撒贝宁曾在节目中坦言:“追星,其实你是在追自己,设计着一个你理想中的生活的人设状态,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其实最终追来追去,你追的是自己的影子。”
3,把偶像变成孩子努力的榜样
心理学上有专家认为,对榜样的学习和模仿是孩子获得社会知识与经验的一种方式。当孩子追星时,可以合理利用明星光环,让孩子看到偶像身上的正能量和闪光点,学习和模仿他。有时,偶像的榜样作用,会给孩子带来前行的动力,引导孩子变得越来越优秀。
在2008年奥运会上,新加坡小将斯库林鼓起勇气和自己的偶像菲尔普斯照了一张合影,并且以他为目标,希望自己也能像偶像一样优秀。斯库林小心的保存着和偶像的合影,经过几年的努力,在里约奥运会时,他以50秒39的好成绩夺得了冠军,并打破了偶像菲尔普斯的记录。
何炅说,不要因为追星而失去自己的人生,而是因为追星,我成为了跟我偶像一样优秀的人。
追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盲目追星,家长不去正确引导。当父母发现孩子追星时,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一味制止,而是要去理解他们,去挖掘他们所崇拜的偶像的优点,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告诉他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偶像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炼成的,他们的成功是无数次努力和坚持换来的。引导孩子从追星的行为中获得自己追寻梦想的动力,努力变成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