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造能否兼容毛瑟轻尖弹,这是一个长期以来争议较多的问题,而且至今也没有权威的该枪能不能打轻尖弹的说明书被发现,也就仍然在继续着争议。我下面的分析也只是参与的一个讨论而已。
有网友到武汉保卫战的外围战地考察,发掘有装于漏夹中的毛瑟7.9毫米轻尖弹,而那漏夹就是老套筒和汉阳造使用的漏夹,因为更多的人将老套筒看作更老的上一代,很少有人相信这漏夹会是它使用的,从而认定汉阳造是尖弹圆弹兼容的。这一认定得到众多网民的认可。
然而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汉阳造并不兼容轻尖弹。试析之:
第一个不能兼容的理由,弹径不同。7.9毫米圆头弹与7.9毫米轻尖弹虽然都以7.9毫米命名,但两弹的直径并不相同,1888式7.9毫米圆弹弹径是8.08毫米,而毛瑟轻尖弹的弹径是8.20毫米。虽然弹壳尺寸基本相同,尖弹适应打圆弹的汉阳造的坡膛也应该没什么问题,但相差了0.12毫米,是打不得的。
有人说汉阳造的枪膛经长期使用磨损,早已扩大,打尖弹没问题,这话在理,我也承认,但下一个问题又来了。
第二个不能兼容的理由,膛压不同。圆弹的膛压是2750公斤/平方厘米,尖弹的膛压是3100公斤/平方厘米。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汉阳造经不起尖弹的压力,经不起会咋样呢?轻者损枪,重者炸膛。
有人会说,三八式和早期的三零式不是可以对有坂尖弹圆弹兼容吗,为什么汉阳造就不能呢?要知道枪和枪又不一样了。日本鬼子为了使枪的寿命长一点,在设计时就把枪的耐压预留了很多,而汉阳造不行,其设计之初就是为了打压力值较小的圆弹准备的,它没有给尖弹预留压力的空间。
有不止一个网友列举了抗战老兵用汉阳造打毛瑟轻尖弹的例子,我们姑且认为这些老兵的嘴里没有跑火车,那也只能是偶尔的行为,而不能是常态。
当年战地发现的漏夹中装的毛瑟7.9毫米轻尖弹怎么解释呢?一种可能,就是汉阳造偶尔的行为。比如战况紧急,汉阳造步枪手身边没有圆弹了,发射几枚轻尖弹以应急,生死关头,也不管损枪不损枪了。另一种可能,则使用这种漏夹的根本就不是汉阳造,而是使用同样漏夹的老套筒。
德八八式委员会步枪——即老套筒——在问世并装备部队以后,又有过多次改进,衍生出多种型号,特别是德S型7.9毫米轻尖弹问世后,老套筒迫于无奈,曾对原枪进行扩膛,这之后的88/S型、88/05型和/88/14型等,便都是进行局部改造后发射S型轻尖弹的步枪。
套筒步枪的88/05型和88/14型已经不使用漏夹,而改用桥夹,但最初改膛的88/S型仍在使用老式的漏夹,所以,那个战地挖掘出的装于漏夹中的毛瑟轻尖弹,极有可能是88/S型套筒步枪使用的。
早在清末,这种经改造后发射尖头子弹的老套筒便已经大量进入到中国。从陆军部文档中可见,光是清宣统三年(1911年)的闰六月十八日、二十五日和七月二十七日,该部便经过信义、礼和洋行分别购进这种“八十八年式毛瑟步枪”3万支、2万支和31112支,并随枪分别购进毛瑟尖头子弹6000万发、4000万发和3111.2万发。进入民国以后,军阀混战,各路诸侯也通过不同渠道购进德制老套筒,比如1924年,广东商团曾秘密购买该型步枪4000支;比如1928年,滇军曾通过法国代理商购进该枪5000支。所有这些套筒步枪,都是经德国改造后发射毛瑟轻尖弹的型号。
这些都只是零星数据了,实际的购进肯定远远不只这些,但就仅从这已知的数目看,也已经不是个小数了。北洋陆军1916年有个统计,总共19个师中,至少有12个师装备德国造的套筒步枪。国军中也有不少套筒步枪一直使用至抗战初期。特别指出的是,号称精锐的国军74军51师,装备的就是老套筒,而武汉保卫战的外围战斗,51师恰在其中。
当然,装备打轻尖弹的老套筒步枪的,远远不是一个51师了。
有网友说汉阳造后期经过了改良,所以能够发射轻尖弹,这话说对了一半。
到了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圆弹实在是落后了。也许是受到德国人将老套筒扩膛改造的启发,1934年,兵工署也曾计划改造汉阳造,使之与国军主流的毛瑟轻尖弹兼容,并启动了这项工程,而且也有初定名为民23式的步枪被试制出来。请看图:
的确如有些网友所说,以汉阳造为基型改良后的步枪是使用桥夹打7.9毫米毛瑟轻尖弹的型号,但请注意:
第一,改良后的民23式步枪已经不是汉阳造,其供弹已经改为桥夹,弹仓也已经不再是曼利夏式,它的弹仓不再凸出于枪体,而就像毛瑟98系列步枪那样暗藏于枪体之内。
第二,该枪的改良没能成功。在已有的枪型上改变口径和弹药,就像病人移植生理器官一样,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而且也远远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只是把膛扩大或换根枪管那么简单。德国老套筒之所以改造以发射轻尖弹,是因为它还是新枪的时候就被发射尖弹的毛瑟98系列步枪压住了风头,它的生产线和已经出厂的那么多新枪德国军队不用了,他没办法才这么干的。抗战胜利后,国府之所以要将缴获的日本6.5毫米口径的三八式扩膛改造成7.9毫米口径,也是缴获的日械太多却与国军制式口径不通用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的七十年代,之所以要将捷克ZB26、七九勃然等改成7.62毫米口径使用五六式弹匣,也是因为战争年代缴获太多,大办民兵师又缺枪而弹药又不通用的情况下才如此救急。1934年启动改良汉阳造之后没过多久,国府便得到了德国毛瑟24式标准型步枪的图纸,于是加紧仿制,一年后便诞生了中正式。而既然有了新的更优的步枪方案,谁还会再继续进行旧枪的改造?至此,汉阳造的改良只能停工下马。
并未分娩成功的民23式步枪刚刚试制了少数的样枪,就胎死腹中。汉阳造直到最后停产,也没能达成与尖弹的兼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