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写到了看球赛部分的内容,本文回归到心理咨询阻抗部分的内容。
阻抗
在医学上,当医生在移植器官时,必须用药物抑制身体的排异反应,因为没有器官的排异反应,器官的健康就无法保障。
排异反应是为了保护健康。阻抗是一种防御,这种防御就是为了保护来访脆弱时,可以很好的生活下去。
同样减少心里的排异反应,也很有必要。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我们要想尽办法减少或消除心里的排异反应。
所以来访者不停咨询师的话语,坚持自己的想法,就是心理免疫系统的反应。
这让我想起了,在一次咨询中,我给出的方法、说出的建议,来访者会用两句话解释打发掉,我感觉心里有些不开心。
我绞尽脑汁想出来,这么有效有意思的方案,对方两句话就打发了。好像我根本不重要,想出的方法也没用。
我不喜欢这种被两句话打发掉,自己不重要、没用的感觉。心里挺不开心的,不过当时时间挺紧,正在做咨询,一瞬间感觉不开心,之后就继续咨询。
我控制自己,没有让那一时的情绪影响接下来的咨询。这一份克制被督导看见了,督导就夸奖我说,做得很好,遇见分歧时,可以优先考虑来访者的需要,来访者中心的状态表现的很好。
接着说,来访者还没有做好,放弃他的支持系统选择改变的准备。我再反思那个建议,是要他放弃他周围、现在有的支持来源。
选择一种新的方式,应对生活中的不愉快。这种方式他没有之前的成功体验,需要放弃已有的支持来源,心理还没有做好准备。
这个建议成本是非常高的,现在想来被拒绝也是理所当然的。当我反思过后,发现心里的那些不开心就没有了。
有时之所以有情绪,心情不好,emo,就是因为不了解,没有好好的沟通导致的。大部分时候能说开讲清楚,基本没什么好不开心的。
阻抗的应对策略
由此,心理咨询的过程,本质上也是一个冲破阻抗的过程。换言之,积极认识阻抗的各种表现,并加以有效克服。
可增加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心理沟通,并促进前者对后者的思想、行为方式的领悟,从这层意义出发,阻抗可谓是心理咨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在认识阻抗的过程中,更加了解来访者。更加了解他的应对方式,他的思想。有没有有意思的阻抗呢?
当我说的话、表达的意思没有很清晰准确地传到对方的耳朵里,对方在建立一层障碍,这层障碍把我和你之间的距离拉开了。
我就感觉遇到了阻抗。比如前两天那次失败的咨询,就是遇到了阻抗,也因为我认同了来访对立立场的态度。
就把这种对立延续下来,两个观点态度完全对立的人,讨论能有什么好结果,不打起来就算好的了。
再反过来说,我是心理咨询师,是对方雇佣过来,和他一起解决问题的。收人钱财,与人消灾。
我的职业道德就要求我,现在对方的角度,来和他一起面对问题,而不是站在问题的角度,把他打败。
不要轻易站队,立场错误挺可怕。所以在下次,我就需要注意觉察自己的反移情。站在和来访者一起的角度,肩并肩一起面对问题。
同时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了反移情。要记住不要表达,多提问。表达有时,容易给建议,容易好为人师。
而提问,则是一种请教,和他一起反思的态度。这种态度更有利于建立坚固的治疗联盟,打破阻抗。
那我有没有什么打破阻抗的方法?我经常用的是代入法。想象一下,假如我是来访者,我会在什么状态下说出这种话,对于说出这种话,我自己有什么感受?
当我像镜子一样,真实地照出对方的情绪情感,那阻抗就不攻自破了,会明显地感觉关系质量不一样了。这一招我大概用过四五次,基本上每次都有很好的效果。
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换个话题。这个点上遇到了阻抗,不想说,一般都是问两遍,两遍对方不愿意说,那就换个话题,其他的角度,再试试。
这方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来访经典代名词就是麻木,他看着孩子哭没有感觉。准确说他对很多过去的事情,都是没有感觉的,都是麻木的。
这八成跟他的原生家庭有关。试过三五次,就是探索他的原生家庭,都遇到了阻抗。那最后怎么切入的呢?
是从孩子,从亲子关系这个角度开始切入的。然后就有了,还不错的效果。
还有一种方法,我觉得可行,但我还没试过。就是诚实的告诉他,我感觉遇到了阻抗,感觉自己很无力,需要一分钟缓一下精神。休息之后我们再聊,怎么样?
我还没有遇到过特别强烈的阻抗。可能还需要更多的积累经验,我也不知道缓一下策略,能不能行得通。
我需要增加自己的策略积累,这样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可以有其他的方式。
今天就到这里,部分观点来自《心理咨询基本功技术》岳晓东,谢谢你的欣赏,欢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