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学习,没有用来研究自己却在讨伐别人,觉得别人都是问题而自己完美无缺,咄咄逼人,审判他人,这是在把教法当成一种装饰自我的奢侈品。”
这是庆山在《月潼度河》中的一段文字,看到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是有学习的意识和热情的。除了在校的学生用功学习,许多已经参加工作的青年朋友也在通过各种学习途径,不断提升,还有些老人更是把“活到老学到老”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
早上8点半到上海图书馆门口,已经有很多人在门口排队了。到了9点钟,门一开,大家便飞奔进去抢座位,场面很是壮观。再晚一点去是没有座位的,那时候很多人就坐在书架旁的地板上看书。
不禁感慨,大家如此爱学习。
朋友茶茶说刚刚报了舞蹈班,学古典舞;闺蜜小美在朋友圈晒了自己学古筝的视频;曾经的瑜伽老师也发图片,说这几天在进一步学习瑜伽专业知识;肚皮舞教练最近又去远方参加集训了,大学同学说要准备学钢琴.....
我也是爱学习的人,并且把自己归入“终身学习者”的队伍,也确实品尝到了学习带给自己的乐趣。
没错,学习是研究自我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学习,我越来越能够认清自己。看一本书,学一门语言,跳一支舞,画一幅画......
学习使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我看到了人生的更多可种能。当我能够在学习中与自己和平共处的时候,我知道自己找到了一种与万物相处的方式。
那么,学习的意义就仅仅是提升自我吗?
庆山说:“任何一种学习,最终是为了训练这颗心。翻过雪山游过大海,带着这份觉知去深入生活。得到智慧,同时对他人有益。”
体会到学习的意义,首先是研究自己,最终是一种对他人的影响力。研究自己是一种修行,我们先完善自我而后有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是积极向上的,是一种对他人有益的真诚的灵魂交流,并不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对别人的所作所为、所感所想进行批判。
近日,一段乘客在高铁上吃泡面遭女子高声斥责的视频引发舆论热议,网友已经炒翻。看了视频,只是被女子咄咄逼人的态度吓到,不过不去评价谁对谁错。
女子说自己孩子对泡面味道过敏,并声称高铁有规定不能吃泡面,爱子心切;而男子坚持高铁没有具体规定不能吃泡面。
一碗泡面而已,引发这么一出闹剧。如果当事人都能从自身研究,而不是去讨伐别人,应该会是另一种景象吧。
总是有很多人喜欢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讨伐别人。一个人应该对外界的所生、处境、状态、结果,保持一种接纳和开放。这种深刻而强烈的体验,会把自己的边界扩大。而不是咄咄逼人,审判他人。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此不必把自己的三观强加到别人身上。
你生活节俭,她爱逛街买名牌,那也不必说她铺张浪费,人家花的是自己的钱;你喜欢看文学名著,他对言情小说爱不释手,也没必要嫌弃他看的东西没有营养;你爱穿淑女装,她走时尚路线,何必吐槽她的眼光不好,审美不同而已......
每个人的阅历不同,思想心态也就不同。学着接纳别人,成就的是自己。生活是一个很大的舞台,我们看到不同的人的演绎,会更加了解自己。看到别人和自己的不同,不是立即讨伐,而应该从他们身上反省自己,“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当我们达到一定的能力,可以很好地研究自己,接纳别人的不同后,便可以再进一步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去感染他人。
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写过这样的诗句:“假如我能使一颗心免于破碎,我这一生就没有白活。假如我能缓解一条命的疼痛,或者平息一种痛苦,或者帮助一只昏厥的旅鸫,再次回到巢中,我就不会虚度一生。”
如果你能将自己的所学转化成一种能量,去带给他人希望,会是一种幸福。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牧的这首《苔》孤独了300年后,被乡村老师梁俊和一群山里的孩子在舞台上重新唤醒。
在中国最贫穷的地方之一:贵州接近川滇最边缘的西北角,有一所石门坎新中小学,梁俊在这里支教。他思索着,可以教给这里的孩子什么,才能不让他们与内心里的黑暗对抗,他想到了诗歌。于是他自己谱曲,用一把吉他对孩子们进行“诗教”。
大山里的孩子对古诗有更天然的亲近之感,一个学期以后,孩子们的唱诗声响彻了整个山谷,再后来,一大波的小诗人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
那天在舞台上的女孩小梁——梁越梅,写过一首《蒲公英的精灵》: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梁俊老师给了孩子们希望的种子,于是,种子种在每一个孩子心里,在他们的生命中开了花,是那么的绚烂美好。
愿你我这一生都能选择美好,通过学习让自己变得美好,然后把美好带给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