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井记忆
(二)
白象井,地处太行山东麓的丘岭地带,紧靠林汤公路,东姚集镇向东十里余。村居座落于群山环抱之中,对外是一片突出周边的小高地,在内是一个安居山窝的大村庄。山势稳缦,形象自然。山山有名堂,地地有称呼。山峦起伏,岭梁纵横。沟谷交错,多姿多态。
全村贯北通南,沿白象井河沟两岸居住,北高南低,往南一溜漫下,向北一路漫上。
北面的王帽山,前看是维妙维俏的王帽形状,后观是形象逼真的升斗姿态。所以,在安阳岭头一带,也叫升斗山。
王帽山座北面南,至尊处优。东近振翅欲飞的凤凰山,西临绵延起伏的卧龙岭,左前方文峰秀起,右前方文座安架,前有龙头案鼓伴卧牛,后有浓颜重知的砚鼎台,相互一气,恢宏壮美,呈现出一副朝堂批阅奏章,谋划圣旨的皇浩图腾,彰显出大气磅礴的文化内涵!
相传,王帽山腰窝有一喷涌而出的玉泉,常年溪流奔放,水韵优扬;山下是佛家神堂——玉泉寺庙,至今古迹就存,灵风妙景。
人们通过长期观验,存用了一大天象奥妙,服务农时。北斗星天明升到王帽山头顶上,正是小麦下种的最佳时日。
联曰:
王帽山高北斗升;
玉泉水長南河道。
说起玉泉寺,真还有大量的故事内容。玉泉寺乃中州名寺,历史悠久。与白云山下兴国寺,互称南北;与黄庙沟的静居寺互称底上;与龙头山下的井泉寺互称东西。贵为佛教宗寺,是历史上佛堂传经授佛的重要集散地。
寺庙占地面积五千平米,建筑形式,以前后三排摆列,五门相照,空前壮观,气势非凡。庙院布局呈王字形,寓意王家佛庙;王帽山当头,配为顶点。成主字状,藏义天意佛愿主张。自然与人文并重,相益得彰,神味灵趣。
据说,先前庙里有几十个僧侣经营佛事,有王帽山前后一百多亩寺产地。
民国年间,为这庙产地,真还上演过一场人命纠分。说是当年麦熟时,白象井村人收麦子,陈仓沟的人要来分抢,白象井人不容。国民政府林县七区区长、林县民团剿匪司令周吉昌派员看守。陈仓沟从寺西沟向上冲,看守人员鸣枪警告,陈仓沟的挑事者却高呼:“冲啊!白象井的人只放空枪不敢照人。”说罢,只听一声枪响,一个叫小石头的陈仓沟人,应声倒下,当即丧命。随即一赶人马抬起死人卷群而归。随后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人命官司。两村也结下一段久不释怀的冤缘。很长一段时期,白象井人不走陈仓沟路。最后,这场官司县衙以周司令县南临淇一带,剿匪有功推托,而不了了之。
说到陈仓沟这地名,传说与唐僧有关。《西游记》里的唐僧,历史上确有其人,是唐朝洛阳堰师儒门出家高僧,本姓陈。取经归来途中,路过母猪河上后窑岭到兴堰沟口,遭遇大雨,便躲到岭沟一土窑内藏身过夜。早上起程,在窑壁墙上抠下一个大陈字向东而去。事后,人们叫起了陈藏沟,又陈姓人居住,改藏为仓,叫陈仓沟。
唐僧背着昨日淋湿了的行囊起程东行,到白象井沟低湾时,阳光升起,就解开湿咕隆咚的行囊,取出淋湿了的经页,放在河沟中央的一块巨石上晾晒,至今这晾经台的石景依然。
唐僧正在晒经,一阵风吹来,一页经书顺风而去,飘向错对面的南山沟。唐大师一阵惊呼:“经……南沟。”后来人们就把这道山沟叫经南沟。
唐僧回过神来一想,也许这就是天意吧!所以,决意要在此地建座佛庙,供奉佛祖爷。
随后,佛家僧众,就把一座真佛塑身运到此地。然而,管事一看,这里地形不利,沿河居下,倘若遭遇山洪,寺庙被毁,佛爷自身难保。于是另选王帽山后,洹河南岸上的盘头咀地。这就是下郊原名佛二沟的来历。
其实,唐长老襟怀佛诣,存道天义,也是感天动地之人。白象井的河水,到龙头石圪节门地,自动隐转地下,流经南河道北转弯汇入北洹水。如今,当地绝无仅有的几簇迎春花,在每年的龙头会期,如约绽放,好象是在无言诉说着这一段耐人寻味的的故事。
人们就抬起佛像塑身,向北运行。抬到大丫壑,该走下坡道了,就都停下来歇歇再走。这一停不打要紧,这佛身怎么也抬不起来了,再一使劲,一根轿杆嚇喳折断。管事说,佛有适祉。所以烧纸问道,以求着落。这烧着的纸灰,腾空而起,飘然飞落到王帽山前的地面上。人们只好遵从佛意,建庙在此。
庙宇建成,佛事兴盛,玉泉寺很是辉煌。
后来,随着兴国寺,井泉寺,龙泉寺,底寺的相继建成,玉泉寺佛事发达,香火旺盛,成了佛法大家圣地。
玉泉寺历经唐宋元明清,几度重修,几经翻新,不断辉煌。据说,宋朝战乱,岳元帅兄弟牛大将军屯守太行山时,生怕庙里的关老爷战乱损毁,特地将关帝神像搬上周家寨顶,以求安然保全尊神。
不过,话说回来,事有兴衰,一任造化。事出偶然,败亦必然。清朝年间,前街村有位叫老云的读书之人,常到玉泉寺与寺内高僧,谈经论道,切磋棋艺。两人相交至深,甚为投缘。
有一天,老云来到玉泉寺,与高僧大师摆棋论战,不时听到寺院墙根扣着铜钟内有所动静。老云顿觉有其中暗有蹊跷,却没有言语,只管下棋。棋中,老和尚称要解手,暂停棋局。老云得便走到钟前,敲打铜钟,听到钟内有女子声音,心中暗惊。
这一幕,恰巧也被解手出来的老和尚看见。老和自知丑行败露,便撕下朋友面具,凶象毕露,说道:“事已至此,我也顾不上老朋友了,今天就是你的死期到了。别怪我无情,只怨你多事”。
原来,是赵老坡一良家女子,去齐家辿串亲路过,老和倘心生歹意,撺掇僧徒将女子哄骗到寺院扣下玩弄。赵家人几多寻找都没见人。
至此,老云早已心生愤怒,恨这丧尽天良、辱没佛意的无道僧侣。但自知寡不敌众,不好硬来对付这些通晓武功的僧侣们,便佯装无奈,以拖待机,说道:“既然如此,我也无话可说。朋友一场,总该给个饱肚子上路吧!”
老和尚把握十足,应允了老云。让小和尚端了一碗合锅饭给老云,老云说:“别太小气了,临死只给一小碗,好无交情呀!”老和尚没有觉察到老云的用意,便命端了一大盆饭。
老云接过饭盆,猛然将一盆滚烫的热饭,扣到老和尚脸,趁乱逃出寺院。说来也巧,老云外逃,一武僧,急忙追拿。老云刚跑出庙门,门楼上的大铜钟,突然坠地,将正好追到底下的武和尚,扣到钟下。铜钟落地,一阵狂响,惊动白象井沟上下,乡亲们群起而动,聚集到寺前。
得知此事, 大家很是愤怒,组织人马,将涉事的僧侣一并埋下多半身到地里,套上骡马,耕头处决,清理寺院。
那块地,从此至今一直都被叫做耙和尚地,位于寺东路下。玉泉寺也因此一阙不振。至解放前初期,寺庙被拆,地产解散,财物瓜分,只留遗址和遗憾!
如今,清期重修玉泉寺的双龙龟座碑及多个竖碑,依然在立。庙用石兑舀、石磙子、石碾子、沙石鼓座和一些房瓦兽头等遗物,都还散落现场,耐人寻味。
在周家岗后边小丫壑这里,座落着一个白土山丘,依凤凰卧下叫凤卵丘,寓意风祥完美;在王帽肘前叫屉丘坝,含义朝庭奏章书案藏柜。
在王帽右边,有一奸臣凹,南岬守握,看似阴险,酷似奸佞之象。
再往西,阳奉垴、狗头垴、狼卧台,靠近周家寨有个武台沟,传说是守寨兵家练武之地,后谐音改叫木材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