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的话,你听懂了吗?
事实上每个孩子说话做事都是有自己的一套逻辑的,他们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背后,是内心没有宣之于口的诉求,他们看似毫无逻辑的话语,隐藏着真正想要倾诉的秘密。作为父母,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以认真、尊重的态度和孩子沟通,努力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听懂他们心底真正想要说出的话,从而与他们建立起真正有效的沟通。孩子地成长需要的不仅仅是陪伴,还有理解。
去听去看,别“想当然”地给孩子下定义。
我们总说,陪伴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成长,但很多父母却都容易忘记,倾听恰恰是最好的陪伴。倾听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尊重,也是鼓励孩子学会自我表达和情绪释放的一种方式。都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人是一直都在发展变化的,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样子上。父母不应该轻率就给孩子“下定义”“贴标签”,而是应该学会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变化,耐心倾听孩子的声音,这样才不会因自己的“想当然”而伤害孩子,误会孩子。
大人说话,小孩可以插嘴。
某些时候,如果大人之间要谈的话题已经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范畴,或者这个话题并不适合让孩子参与,纳闷我们自然不能让孩子参与到谈话之中。父母应该明白,平等是构建良好亲子沟通的基础。如果父母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不能把孩子放到和自己平等的地位上,那么是永远无法和孩子建立和谐顺畅的沟通的。如果父母早早就在自己与孩子之间画上一条界线,剥夺孩子参与大人谈话的资格,那么孩子必然也会因此而关闭自己的世界,拒绝对父母袒露心声。
允许孩子辩解,孩子应该享有自我辩护权。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如果父母想要更好地教育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思自己的行为,就一定要学会少说多听,给孩子一个辩解的机会。只有了解了他们内心真正的想法,以及促使他们犯错的真正动因我们才能更好地找到事情的症结,从而做出最恰当的反应。
解读他的不满,听到孩子心底的声音。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和父母闹别扭,或者不肯配合父母的安排,往往是因为他们心中对父母的某些做法感到不满意,但又由于某些原因而不能坦率地宣之于口,于是,便只能用这种“消极抵抗”的方式来对父母进行抗议。如果父母一味地训斥孩子,那么只会让孩子越发不敢吐露心声,即使当下孩子迫于父母的权威而选择妥协,心中必然也不会好过的,甚至可能加重对父母的逆反情绪。在面对孩子闹别扭时,父母不要急着去批评他们,应该引导和鼓励他们将内心的不满诉说出来,只有了解了孩子心底的想法,体会和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我们才能给予孩子正确的帮助。
孩子喜欢“说反话”,父母要学会“反着”听。
孩子在三岁左右会进入第一个“反抗期”这个“反抗期”大约会持续一年,而在“反抗期”后,孩子还将进入一个让无数父母都头疼不已的时期,即“青春叛逆期”。促使孩子“说反话”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受到叛逆心理的影响,就喜欢和父母长辈“对着干”;坑你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无论如何都不肯承认自己“不行”;也可能仅仅是害怕面对父母的失望或质问,所以只能用这种“大言不惭”的方式来进行自我保护。不管是哪一种原因,作为父母,当发现孩子开始喜欢“说反话”时,还是应当予以重视的。虽然这是很多孩子都必然会经历的阶段,但如果父母不能给与孩子足够的关心与爱护,听懂他们尖锐反话下的期待与渴望,那么久而久之,就可能使得孩子在一次次希冀得不到满足之后选择关闭自己的心灵,隔绝与父母的沟通。
倾听的同时,记得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人都会有负面情绪,会担忧、会害怕、会懦弱、会退缩,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孩子陷入负面情绪时,本来就已经非常脆弱了,这个时候,如果父母不仅不能给予他们安慰和帮助,甚至用冷漠的态度去批评、否认孩子,那么必然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打击,甚至让他们失去对父母的信任与尊重,主动关闭与父母沟通的心门。
共读《父母的语言》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