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第187/365天
今日阅读《孩子的五顶学习帽》
——做顾问型家长 培养自主型孩子
作者:付立平
第2部分,红色学习帽:情绪自控力
第8章,减少无效说教:从家长多说到孩子多说。
1.无效说教,阻碍孩子独立。
父母、长辈的唠叨和说教都源自爱和关怀。可有时候,这种表达爱的方式运用不当,就会变成孩子的负担和枷锁。过多的说教,会让孩子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和“试错”的机会,成为习惯于听从指令,没有主见,缺失独立能力的“机器人”。 想要帮助孩子成为有思考能力,学习能力的人,让孩子从被动变主动让孩子多说,有两个方法。
2.倾听,允许并鼓励孩子表达想法。
每个人都有郁闷伤感难以自立的时候,只是孩子的情绪外露更为明显。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在遇到问题时更容易表现出悲观失望的情绪,或者是用强烈的反弹情绪来掩盖悲伤,比如做出和家长顶嘴等叛逆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当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允许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和孩子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
倾听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一个经由身体器官协作作用的连续过程。有效倾听要做到:
·注视孩子(眼神温柔、专注)
·微笑点头(不打断或者说教、命令孩子)
·适当的启发式提问(还有呢?为什么呢?可以再多说一点吗?)
一次完整的倾听过程,应该是:
1)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与关注,
放下正在处理的其他事情,专心的注视孩子,倾听孩子说的话,
2)并用肢体或言语向孩子传递“我正在听”“我很想知道”的态度,引导孩子尽可能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3)同时认真思考,理解孩子所表达的信息,随后对孩子予以明确的反馈和回应。
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当孩子与家长的意见不同时,家长千万别急着否定孩子,更不要直接给出你的答案。
3.善于释放非语言信号。
非语言信号是指不使用语言,但能让对方准确的接受我们的意思的一种沟通方式。
非语言信号的使用模式是:
1)提前告知约定,
提前一些时间来提醒孩子,和孩子约定好非语言信号表达的意思。
2)再使用非语言性号。
用肢体语言表情或暗号来表达。
家长要相信孩子有向好的本能和自我调适的能力,父母用嘴巴告诉孩子的经验,即使再正确,孩子如果不听,也只是无效经验,而孩子通过亲身体验总结得来的经验,虽然期间会走一些弯路,甚至浪费很多时间,但这是有效的,对于孩子来讲更加深刻难忘。
第9章,破解行为密码:找到孩子不当行为背后的目的。
当一个孩子出现不当行为时,家长们可以把这一错误行为看成一个密码,询问自己:“他真正想要告诉我的是什么呢?”只有找到孩子的行为目的,才能对症下药。
1.不当行为背后的目的。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目标激发的。儿童心理学家德雷克斯认为孩子不会去做没有目的和回报的事情,他们的吵闹、对抗、叛逆好像是随机而起,但其实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孩子的行为其实只是一个表象,就像是冰山水面上的一角,而冰山水面下的主体部分,才是孩子真正的想法,家长只有看懂了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才能找到破解孩子不当行为的密码。
阿德勒认为孩子的所有不当行为都是出于这4个目的:
·寻求过度关注
·寻求权利
·报复
·自暴自弃
2.解破行为密码三步走。
第1步情绪暂停,不要被孩子的不当行为激怒,
第2步找密码,想想孩子的行为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第3步对症下药。
当你总是能够通过孩子的不当行为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想法,并且能够满足孩子的需求时,你就会发现,你的孩子更容易拥有良好的情绪、稳定的性格状态,也能将更能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他的自主学习中去。
第10章,充分利用犯错: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
1.从错误中学习。
人的学习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取知识,另一种是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经验教训,将错误转变为一个新的学习机会。
犯错是孩子人生成长中的必经之路。不给孩子犯错的机会,就是剥夺了孩子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孩子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会变得越来越弱,还会逐渐形成“我改不了”的思维定式。孩子因为不相信自己能够改正错误,所以要么选择逃避,要么选择放弃付诸努力弥补错误。家长是否容忍孩子犯错,不仅对学习知识非常重要,对孩子的性格养成也至关重要。
心理学家马努·卡普尔,把成功分为有效成功和无效成功,把失败分成有效失败和无效失败。有效成功就是让孩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所收获的成功,而无效成功则是尽管完成了任务,但是孩子从中得不到任何收获的成功,同理有效失败就是让孩子得到经验教训的失败,而无效失败则是孩子失败了,且没有得到任何启示和收获。只要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经验或者结果都是有效的,那么这个学习过程就是有意义的。
孩子犯错不一定是陷阱,而家长不让孩子犯错则是真正的陷阱。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会容忍孩子犯错,错误和满分一样宝贵。只要我们不再为孩子犯错而倍感焦虑,孩子才能够有足够的勇气正视错误,并且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获得新的经验感悟。也只有这样孩子才有信心采取正确的行动,积极改正错误,逐渐形成我不怕犯错,我可以改正的正向思维模式。
2.把“错误”转化成“经验”
1)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就是要带着目的和问题来练习,不是简单的重复作业。无思考的重复性劳动是一种“无目的的练习”,很难带来实际的进步,而且还会破坏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好奇心。
2)专注于解决问题。
在指导孩子学习时,我们有时会陷入思维的误区,我们认定孩子犯错只有让他感觉更糟,下次才能做得更好。这时候我们关注的是错误本身,认为孩子应该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而实际我们家长应该关注的是错误背后的原因,目的在于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教育孩子如何避免犯同样类型的错误。
专注于解决问题本身需要抓住三个点:
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父母可以通过启发式沟通和孩子一起发现问题,探讨解决方案,并且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技能。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铭记4个原则。
相关:解决方案应与行为直接相关,不贴标签,不翻旧账,不进行人身攻击。
尊重:无论解决方案是什么,都要倾听孩子的需求,保持对孩子的尊重,不掺杂人身评价,不伤害孩子的感情,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合理:解决方案要合理,令人信服,拒绝变相惩罚。
有帮助:能切实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解决问题,有助于孩子的能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