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防卫”对沟通交流有何影响?

       生活中,有时候会遇到所谓的“杠精”,或者觉得说理说不通,不在一个频道,其实这个时候就涉及到一个心理学现象:“习惯性防卫”。

什么是习惯性防卫呢?

习惯性防卫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受到挑战的时候,一般人的第一个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有人敢反对我,和他干!这时候,我们的习惯性防卫就产生了。

我们经常会面临这样的挑战,比如开会时,同事之间的观点不同的时候,有些人还没听完对方的意见,就急着反驳。说来说去,无非是证明自己当初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是有道理的,而对方更合理的解决意见反而没有花时间讨论。结果,争执半天才发现,讨论的都不是一个问题,究其原因,只不过在讨论中觉得自己受到威胁了,就赶紧开始反驳了。

这个现象也可以用“基本归因偏差”来描述:当问题出现在别人身上的时候,我们就把问题归因于别人,是那个人自身有问题,而当同样的问题出现在我们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就不这样想了……别人出事,都是人品问题;自己出事,就是外部环境问题。

那如何打破这种防卫呢?

第一、保持“空杯”心态,不先入为主;

第二、沟通时先倾听,理解之后再发表观点;

第三、遇到不同观点时,思考对方观点的合理性,不武断地排除它有用的可能性;

第四、理智区分“我”和“我的观点”,别人对“我的观点”质疑,并不是对“我这个人”的质疑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