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锋老师一直是我欣赏和学习的对象,他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新发现》杂志主编,学问不分文理,兴趣尤为广泛,覆盖了文学、音乐、英文、围棋、IT、游戏、VR等等领域,无一不精通,但他心中最珍视的兴趣是“模拟飞行”。
模拟飞行就是用100%拟真的方式,在电子屏幕上呈现你在真实飞机驾驶舱里看到的一切,包括窗外的地点景色、舱内密密麻麻的仪表和按钮,还有耳边滴滴答答的摩尔斯电码。严锋老师说,飞行意味着超越一切,在模拟飞行中他体会到巨大幸福和充实。当他参加同学聚会时,听到同学们聊宏伟事业、聊巨额资金,聊好几套学区房,他完全插不上嘴,这时候很容易感到失落,而他就会转念一想,他们会五边飞行吗?他们懂VOR(甚高频全向无线电信标导航)吗?他们会ILS盲降吗?心里马上就觉得舒服多了。
我看到这段时有点吃惊,因为同样作为大学老师,严锋教授拥有我所羡慕的一切,他居然也会在同学聚会中感到失落,不过我马上意识到他描述出来的真实性,严锋老师一样也意识到了在红尘俗世中大家都在玩一个赢不了的游戏:当我们攀上高峰,自以为把别人甩在后面时,我们马上又会拿自己去和同样站在高峰的人比较,永远摆脱不了焦虑和失落。当很多家长刷到朋友圈里大家都在给孩子疯狂报班而异常焦虑的时候,严锋老师走了一种完全相反的玩法,就是用兴趣来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让兴趣来为一个人建立自尊和自信。
依照严锋老师的玩法,我总结了五条优质兴趣的标准
报兴趣班之前,可以按照下面的检查项来打勾:
□ 符合孩子的优势
□ 能拥有独特且无与伦比的体验
□ 能学习到可迁移的技能
□ 能遇到简单而纯粹的伙伴
□ 有靠谱的师资(学习渠道)
可能你会问,好像没有什么能够都满足吧?而我恰恰要说,实际上天底下的兴趣项目之多,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光是我口头报告我就能轻松列出100项以上,一定有一款适合你,这也是这个世界的美妙之处。我上大学时误打误撞学习了一种古老的技艺——辩论赛,因为中国文化讲究和谐,不喜欢二元对立,对这项活动有诸多误解,所以这个兴趣爱好一直都是非常小众的——我深深为此感到庆幸,因为如果所有的聪明人都涌过来参加比赛,那我也一定不可能拿到好成绩,也不可能和我的朋友们获得那些独特且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体验了。我学习辩论赶上了好时候,2001年我在网络上找到了“华语辩论网”和“争鸣口才网”,我就可以和全世界范围内的华语辩论选手进行交流和学习,而且我能感到随着时代的推移,人们对于小众的爱好越来越包容,我身边的朋友和同事哪怕不了解辩论赛,也不会有嘲笑和指责,甚至因为我在辩论赛中学习的技能迁移到了教学和心理治疗中,不少人向我表达羡慕。所以我觉得选择小众的兴趣不仅不需要什么勇气,反而在此时此刻享受了时代的红利。
从反方向来说,有一些公认的“金牌兴趣”反而离这五条标准很远。比如我曾经提出一个争议很大的观点认为:如果家里不是音乐世家或者很有钱,就不要让孩子去学钢琴。
首先,在不是音乐世家的情况下,很多人无从评估自己孩子是否在音乐上拥有天赋基因,花几万块买钢琴报班无异于赌博,而沉没成本又会让家长在孩子遇到挫折之后不甘愿放弃,而是动用强制力;其次钢琴这种乐器的枯燥期特别长,在获得无与伦比的体验之前,家长和孩子都要耗尽甚至透支自控力,很多弃学钢琴的孩子在青春期都出现了亲子关系矛盾和厌学的情况;再次,弹钢琴的技能属于特殊能力,没有证据表明这种技能会迁移到其他任务上。
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总有一些有意无意的声音告诉我们:你的价值取决于外在和认可和分类。而我们终有一天会了解到自己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但我还是希望我的女儿心中有留有一点点独特的火焰,哪怕你的兴趣只占地球人口的0.000000001%,哪怕在她童年赢了一场谁也不在意的比赛,哪怕她只是在一个夜晚和爸爸驱车几个小时到山顶上拍摄银河,在她感到失落与忧伤的时候,心底都有一个住所可以收留她,可以找到一点点力量来安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