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刀一本有关幸福的书,总想起幸福乃人生的参次多态,你我眼里、手中收的“幸福”、养的感觉必定不同,据说有一种幸福叫“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真的么?当我们说起幸福、陪伴、爱这些抽象的概念,我们到底在讲什么?如果你从不曾体验过,一切只是别人的答案(定义&概念),你的走失到哪里去了?
爱的五种语言
如果按照《爱的五种语言》一书,共有五种答案:
1、肯定的语言;
2、精心时刻;
3、礼物;
4、服务的行动;
5、身体的接触。
根据测试与对自己的观察,我属于2、1、5,说人话就是:如果说我认为“爱的时刻”,就是一起精心度过一段时间、肯定的话,还有别忘了“抱抱”。
单从“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的定义讲,“精心时刻”是最符合的答案。可是其他四种“语言”,难道不是有爱意的陪伴吗?可惜,我们太多活在自己的视野中,对别人的答案或视而不见,或遗忘得太快。
比如“服务的行动”,愿意为你忙活、做各种事情来表达,而一位“精心时刻”的人可能觉得,你为什么不能坐下来,陪我一会儿呢?我们可以一起做这些事情,而不是被晾在旁边看着你忙来忙去,不得一刻清闲。
很多书可能提出不同的框架,背后的逻辑大致相似:我们自以为是地付出,对方却鲜少感觉到,除非你以他的方式(或需求)去待他,跳出“自我”。
说到底,因为自我,我们终将失去对方,活在自我围墙中孤独变老。不止亲密关系,其他关系亦当如是疏远———往日亲密的闺蜜,相处深笃的同事,骨肉相连的至亲。
自我在忘我中逐渐变得丰富起来
有没有可能,哪怕“精心时刻”的人,两个人长久不在一起,却依然有可能收获幸福?
肯定有,他们怎么做到的?
跳出自我,穿上别人的鞋子。
比如,经常看到驻守边防的军人长年不回家,军嫂独自撑起整个家庭乃至家族,或者忙碌的创业者有可能依然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为什么?
这一点,在春雨医生app创始人张锐不幸离世后,妻子小宝感人至深的“头七祭”:《一个人,和他的爱》,可见答案:
I see
说人话(人话翻译器:),就是“我看到你了”,我懂你。
我懂你,这是陪伴中最让人心动,也最逼人心魄的告白与理解吧?
如果漫漫长路有人陪,却不了解你,不懂你,只是按照自我的模式与你互动,恐怕难“燃”。而这点小事,难的不是对方怎样,而是,“亲,你懂自己吗?”
什么时候,你何曾懂过自己?何地,你曾了解过自己吗?
歪脖想想,还真是,太有难度了好不好?
习惯性地要求别人改变时,不如,让自己成为这个改变。
先懂自己
懂自己,听起来多抽象,陌生得让人想哭。保安同学“经典三问”:我是谁?我要去哪里?我从哪里来?听起来让人懵逼了。
什么时候,你曾静下来问过自己吗?
如何懂自己?
回忆哪些时刻,你觉得被人懂得了,或者觉得自己活得很真实?
记得,X童鞋说到某处时,我不禁红了眼睛。那就是一个闪光的真实时刻。
变得更好吗?
说到改变,一般心理上认为要变得更好。
未必,更真实才好。
真实,比一切都好。
“四摄法”
第一次听说佛教的“四摄法”,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