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贤是著名的诗人画家。他很年轻就开始学画,其画名重当时和后世。他曾写道:“忆余十三便能画,垂五十年而力砚田,朝耕暮获,仅足糊口,可谓拙矣”。这几句话让人感受到他对绘画生涯充满了感慨。
龚贤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至崇祯四年(1631),十三岁的他随父母居南京,已能作画。他曾说“吾生及见董华亭”,又有画跋云:“画不必远师古人,近日如董华亭,笔墨高逸,亦自可爱。此作成,反似龙友,以余少时与龙友同师华亭故也。”董华亭(其昌)卒于崇祯丙子九月,当时龚贤十八岁。龚贤和杨文骢(龙友)同师华亭,而亲承其教的时间在六月和九月间。
受教时间虽短,龚贤受董其昌的影响却很深。入清,龚贤二十七岁。在1647至1651的五年中,他在泰州海安镇徐家坐馆,主要精力都用在了诗学钻研和创作上。后来他去了扬州。所谓的借砚田耕耘以糊口,大约就始于这时期。据《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统计,他生平画迹存于世的有一百一十四件,其中有创作年代的三十二件,而作于扬州时期的只有二件。
他四十六岁回到南京,定居半亩园。这是他由中年进入老年的时期,其画学钻研日益精深,砚田耕耘也日益勤苦。如果精确算来(崇祯辛未到康熙壬戌),整整五十二年。龚贤的画作在当时已经比较有名,然而这一生计来源也只能达到他所说的“糊口”水平而已。这不能不令他感触良多。
而本文介绍的《溪山无尽图》,他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完成,其间不知耗去多少心血。联系他当时处境和经济状况,更令今天的我们对这位坚守信念的艺术家多了份敬佩之情。展开此图,只见层峦叠嶂,山脉逶迤,碧涧清潭,溪流缭绕,间杂村墟散落;有依山的茅屋,有临岩的孤亭;有高阁有野径,有老树有飞泉……好一片水光山色、蓊郁葱茏。
这在龚贤生平的画作中无疑是一件匠心独运的精品。画面中山重水复,绵亘千里,而落笔之处无不构思有章法,位置合画理。故国江山的壮丽瑰奇,来自笔墨的沉雄深厚;点染之间,又满是家国故园的沧桑之感。根据自题画跋来看,这件作品最初为“册式”的十二帧。现在从整幅画面来看,左右相接,浑然一体,完全看不出是由十二帧画连接而成的。
图是一帧一帧画的,怎样才能做到“每帧各具一起止”,“合十二帧而具一起止”呢?跋中所谓“中有构思,位置要无背于理。必首尾相顾而疏密得宜。”这是龚贤绘画创作的指导思想,而在创作此卷时尤为重要。龚贤曾经提出“有四要而无六法”。“四要”即笔、墨、丘壑、气韵。这比“六法”更简化,也更易于在创作中指导实践。显然,他正是在胸有丘壑且已形成整体构思的情况下,来图绘这万里山河的。
此画从1680年二月动笔,直到1682年夏至才完成。他在画跋中写道:“十日一山,五日一石”。虽非实指时日,却说明精心创作,颇费时间。什么时间画呢?“闲则拈弄”,“风雨晦暝,门无剥啄,渐次增加”;为什么画得慢呢?“遇事而辍”,“盛夏祁寒,又且高阁。”“谁来逼迫,任改岁时”。总之,整个过程是时断时续的,但现在却看不出画面时作时辍的痕迹,反倒可以说“天衣无缝”。
1682年秋冬,龚贤携此画游广陵,过真州,寓友人处,“值许葵庵司马,邀余旧馆下榻授餐。”许葵庵即许桓龄,徽州府歙县人,时官河东运使,相当于府同知,故龚贤以司马称之。葵庵见此画大赞,“请月给米五石,酒五斛”求之,龚贤允。今附于图后的自跋当是赠给葵庵后所写。许氏有兄名松龄,也与龚贤因书画结缘,龚贤常受两兄弟邀请、款待,也在画跋中流露出与他们相交的真挚友情:“诸先生笑,余亦笑”。
《溪山无尽图》作于六十岁以后,是龚贤老年时期的作品,这时其笔墨已达炉火纯青的境界,画风的个人特色相当突出。这源于他找到了正确的师古途径。他曾在画跋中写过对怎样师古和少年鄙视师古的后悔,“余少不更事,临文戏墨,皆以仿效为可鄙……今且屈居窗前,清心细虑,已悔迟却二十余年矣。”他举黄公望、倪瓒均以董源为师的例子,说明师古只有得古人之“神”,才能脱窠臼到“笔法俱不类”的境界。
具体到其自身的创作实践,我们仔细观摩《溪山无尽图》会发现,这幅画的笔意墨色之间无不隐现着董源、居然、李成、米氏父子、倪瓒、黄公望、文征明、沈周、董其昌的影响,但看来看去,终究还是龚贤自己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