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刚来简书,纯粹是因为加入了一个写作小组,要求必须在简书上写作,于是误打误撞和简书相遇。
一开始,我还和写作小组的组长抗议,“干嘛非得在那个地写,怎么写都是写啊”,但是,随着自己的坚持,和简书相遇、相知,现在已经慢慢的迷恋上了简书。但是扪心想想,我迷恋简书的什么呢?
首先:简书是聚集了一批热爱写作、热爱文学的文艺老中青年,三教九流、五湖四海、不同年龄段……人总是倾向于扎堆在有相同爱好、共同志趣的人群中,无论是网络上还是网络下,共同的话题,总是能把人链接在一起。
再次:简书深谙人性,阅读量、点赞量、留言,简书在每篇文章上设置量化参数。就像打游戏通关,你很希望不断升级、分数不断提高、更多阅读量、更多点赞、更多留言。
最后,简书的设计,也部分圆满了参与者的潜在出版梦,与参数设置的心思一致。写书,出书,过去只有有限的名家,通过有限的渠道,才能到达读者手中。而简书,把有限的资源,惠及到更多的普通人,有文学梦的人……
-02-
刚开始在简书写东西,我的出发点非常纯粹,当然现在依旧纯粹。
纯粹为了写作、疗愈和记录,大概写了一个月的时候,由于自己关注了几个感兴趣的专栏,就想着投一投吧。
投稿的过程刚开始被拒,后来被收的也多了;有一天,其中一篇被简报选用了,后来似乎推到了首页,突然之间发现阅读量蹭蹭往上爬,那种被认同感,还是很爽嗒,还有被点赞,那种被赞同的感觉,就更爽了。
在那个机缘下,内心的小火苗不由自主的被点燃了,隐隐的也希望有更多的阅读量,更多的点赞和评论,但也只是随缘的争取更多,仅此而已。
无意中,简书一个群里,有人在问如何快速提升阅读量,有人答复的大意是:被置顶或者推荐的话,赶快分享到朋友圈。
-03-
那么问题来了,你在简书写作,要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么?
这个问题坦率说,我考虑过,目前为止,我从未分享到朋友圈过,有时候我总喜欢各种分析,分析自己的心理,分析有意思的人的心理。
那么我先拿自己来开刀,为什么我不爱分享到朋友圈。
我想,首先是因为朋友圈有同事,我不想在业余时间写简书,被同事和领导知道,即使我并未占用上班时间,可是人有千面千心,也许别人并不这么认为。也许,本性中还是比较谨慎嗒。
也许有人会说,那你可以分组啊
额,在简书,目前我依旧是个网络上的ID,几乎没有线下熟悉的人关注,没有熟人的圈子里,感觉挺自在,可以分享很多现实中不愿意分享的东西。
内心深处,把简书当成了私密日记的场所,分析内心,倾诉焦虑和困惑,分享感想、感触,还有描写剖析成长史,剖析原生家庭、亲生父母。
简书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自己颇矛盾的心理诉求~~我既希望有自己的私密空间,又希望把深埋于心的一些想法和情绪表达出来。
其实延展到现实生活中,我依旧有如此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我还是渴望更多的社交、渴望与人之间有更多深层次的链接。但另一方面,我总会有所保留,或者有时候会感觉与人交往是颇耗费精神和能量的事情,会有所逃避。
我曾经一直在追溯、追溯自己的童年,希望找到最深层次的原因。也许小时候的经历,造就自身焦虑型依恋模式,既依恋又回避。
依恋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Bowlby)提出
他提出儿童依恋类型主要包括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三种~
安全型:则是婴幼儿时期得到了母亲很好的照顾,有足够安全感,长大后更容易与人交往,有更平稳的情绪,更成熟的应对模式,也更乐群。
回避型:回避型的儿童,往往是在婴幼儿时期,母亲长时间的缺席,或者受到过母亲的虐待,因为婴幼儿足够弱小,只能用一种防御的方式让母亲离开自己的痛苦或者受虐待的痛苦,能够有所缓解,干脆就回避,不寄希望,不需要,就是切断自己需要母亲的依恋,需要母亲的爱。成人后,你会发现有些回避型的人,干脆拒绝社交,干脆封闭自己。
焦虑型:焦虑型,往往是母亲有时候能提供依恋,有时候又缺席,所以与母亲在一起时,会有一种焦虑的情绪,害怕母亲又离开自己,比如小时候扔给爷爷奶奶照顾一段时间的孩童,当母亲偷偷离开时,孩子就会哭闹,特别焦虑。即使母亲在身边,他依旧会有焦虑,甚至会有一些抱怨的情绪,因为无法确认母亲是否一只会在身边。(可以说既依恋又回避)
也就是说,与父母,尤其是与母亲的亲密互动关系,往往就奠定了成人人际关系的基础和核心。当然,在亲密关系中,表现的最为直接。
我分析自己和朋友的互动模式,很多时候,也是既依恋又回避。绕了一大圈,自己的个性造就了为何不在朋友圈分享的原因。
-04-
另一层面,不爱分享到朋友圈,可能是源于自身的不足够接纳,不足够自信。
从小父亲对我要求较高,无论怎么做,似乎都很难达到他的标准。慢慢的就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总认为没有做的足够好,不接纳,不自信的因子还是存在。
再者,不乐于分享的,也可能在熟人圈,有过一些受创和挫折。对自己有了怀疑,是人总是如此,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起了波澜。
内心有了批评的声音,就会在很多面相有所投射,认为别人也会批评不认可,而熟人的认可会显得尤其重要,为了免除一些可能出现的否定声音,于是干脆不分享、不申张。
我想,乐于分享的,一般而言,应该是在小时候得到较多的鼓励和支持,没有太多的批评和苛责,对自己接纳程度也高;也有一部分可能也是源自内心的不自信,是一种弥补的心态,就是缺什么会展示什么;当然,为了更多的阅读和点赞,为了宣传和分享自己的观点,磨炼专业技能,给自己鞭策,也是很多人的想法。
第二,不乐于分享的,有可能是自我要求高,当然,也存在一部分人,目的纯粹简单,根本没有想过为了量化参数写而写,更多的是为了阐述观点、精炼专业~(哈哈,同样的表象,不同的动机)
当然,一切的动机和心态都合理的、无对错,人总是有各种性格、诉求,有些优缺点,如此才真实鲜活。而且万事万物都在变,人也在变,也许某一天,我就在朋友圈分享简书的点滴了,一切都有可能~~
无论如何,简书是个大平台,来简书,总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如同朋友圈一样,只要留意,总能发现丰富下的众生相,一叶知秋,文字的内容、展现文字的方式、写文字的频率、偏好的主题……都在透露出每个作者的心理、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