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刷微信,看到某大咖正在办掊训班,价格优惠,各行各业大咖云集。掏干货,分享秘籍,价格优惠。广告语暗示正面积极能量扑面而来,学员培训的硕果累累,个人收入上涨数字惊人。一看之下,顿时觉得信息量浩瀚磅礴,头痛焦虑焦虑。不由向好朋友倾吐,是不是会赚钱的人脑回路都异于常人。
好朋友是学佛之人,她温言软语劝我道:“每个人生来带的福报是不一样的,那些赚钱多的人本来福报比较大的,遇到机会自然会赚到大钱,而且既然他们福报比较大,自然也就智慧多些。”一开始我没有GET到她的正解。心里还在想就算自己福报不大,可是努力总没有错吧。多多学习参与大咖们挣钱的好方法何尝不是条捷径。可是转念一想,以我这等典型内向型性格的人,独处才能获得能量,能适合这样的交流环境吗?自己连三观标准都不稳固,再来个加强版话题岂不是要被带到沟里去?方法太多,营养太丰富,反而还吸收不了。
再来,记得以前教一个小朋友学拼音——dai,我组了一个词——戴围巾。结果小朋友一看见这个拼音,竟然冒出围巾两个字来,而忘了它的本意。过了几天再回过头来读这个拼音,他自己组一个词——海带。虽然他记得这个拼音,但已经出离我预料的范围。即使是我教了他这个拼音,但他还是完全独立出来一个不同含义的文字。我不禁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身体,精神,情感心理状态都是独一无二的。
参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而这个学习的基础是建立在对自己深深了解之上的。我了解自己的需求吗?如果我这样浅尝辄止的到处尝试,追随各种经验交流,我能有进步吗?能正面无障碍理解这些话题吗?作为一个内向型的人,我太了解自己的短处了。社交场合持续时间越长,就越感觉疲惫,非常需要独处的时间。像电池一样利用独处时间给自己充电,喜欢独自一人安安静静梳理思路,深入思考问题,注意力只能集中于一件事上。如果有人语音留言,我更喜欢用回信的方式回得对方,因为这样才觉得自己表达得比较得体。
迈克,贝克特尔说,这是一个外向型的社会,我们的耳边充斥大多数外向型人说的话,各类暗示你需要更有力,更直接,更有效的方式的必要性。如果走进书店,会看见书架上出版的很多类自奋型的书籍,各种自助的方法,他们提供的各种方法更适合谁?当然是和他们类似的人,然而,经常买这类书的人却是与之相对类型的人。这类旨在告诉读者掌握各种技巧,掌握得越多,表现得越好。可是,如果书中的建议和你的个性不符,那么你最终只会放弃,要么坚持得压力山大。更要命的结果是你不会认为问题出在建议上,是自身有问题——会觉得自己很失败。因此,一开始需要做的并不是尝试各种技巧,而是了解自己的个性,比如了解你为什么会对这类话题感兴趣深层原因,了解你为什么会逃避拖延的心理机制……然后,找到和自己的性格,脾气相称的建议,这才是学习有效率的坚实基础。而不是简单笼统的归类,不是以讹传讹众人理解。
比如我也希望自己能够灵活多变,羡慕外向型的人的表述天赋,和人交流非常轻松随意,反应敏捷,深具行动力。但每个人生活背景不同,思维模式不同,同样的方法,可能产生的效率就不一样,当接受信息庞大而繁复时,我就会陷于焦虑无法选择状态中。也许好朋友给我的建议就是,你自己专注一个点,脑回路短就先静下来听内心的声音,而不是匆匆忙忙到处寻觅。
多读一些心理学的书,多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独特之处,只有你真正了解和接受自己,只有结合自身的长处和性格特点,才会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班,才会有效率高的,惬意快乐的学习。否则我们越是煞费苦心,越是努力让自己和“标准”靠拢,就越会感觉沮丧。
人生最重要的是选择什么样的人在你身边,还有前提条件就是你得了解你适合和什么样的人呆在一起。这个班报不报——你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