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阅读门槛,轻易不要尝试。如果不是ZF机关工作人员,没有专业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如果只是普通高校毕业生,普通中底层岗位,普通百姓的话,那就会深奥的地方读不懂,能读懂的地方不下去,能读下去的地方会犯困走神。
黄奇帆我在其他地方听说过,在行业里应该是大有名气的人,这本书是他在复旦大学教授的课程,在疫情期间整理成书。据说一堂课两三个小时,完全脱稿,各种数据例证脱口而来,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不得不让人佩服。内容上也做了整理,完全摆脱了口语化,用词精确,起承转折舒缓。总共十二个章节,对应着十二堂课,每堂课一个论点,基于论点解剖问题,理论架构,解决思路,对国家发展的启示。所以这十二堂课有非常高的理论高度,立足宏观经济学,阐述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以及国际冲突的现状,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诉求,思考和分析未来的发展战略和路径,这正是书名的含义。
虽然看似只有简单的十二堂课,但是涵盖内容很广,与时俱进。开篇就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学习和思考,以及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之后又提到数字经济、中国制造业的突破路径、中国房D产的情况分析,到这里视为发展战略篇。下篇是改革开放篇,论述共同富裕的内涵、要素市场化改革、理解RCEP、推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读懂香港、中美十大脱钩分析与应对。
刚才也提到,有一定的阅读门槛,文章太过宏观、太过理论化、太过程式化,就显得太像论文、太枯燥、容易疲劳。所以通篇看下来,只对2个章节印象较深,其一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发展,其二是推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其他章节内容虽然也是做了笔记,但仍旧感觉走马观花,几无收获。
对于房D产,也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大家公认房D产市场已经进入历史性的拐点,但是拐点不代表房D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下架,也不代表未来房价一定会下降。房D产在当下甚至未来几十年,始终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会波及上下游上百个行业,占用中国老百姓六七成的资产,所以政府的意见是稳字当头,稳中求升。对于拐点的理解,是房D产不会再像以往一样暴涨,会根据区域因素、人口因素、发展因素综合影响,但在整体的战略上房价还是上行的,上行的幅度基本上和GDP的增速、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同步。但这只是从宏观来说,落实到具体城市,用我自己的话说,只要愿意相信当地政府,房子就可以买(房住不炒前提下)。因为虽然整体趋势房价是稳中有涨,但是具体到城市,考虑到城市规划、人文生态环境、人口净流入情况、城市所在大经济圈中的定位等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房地产的走向。这也是我一直觉得所谓宏观经济学,对我们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价值和参考意义。比如说大家都说一线城市核心区域的房子可以买,三四线城市房子不能买,这简直就是废话,傻子都能总结出来,实际上对我们没有任何指导意义。比如人均年度可支配收入有多高多高,但是我的生活也没见的变多好,比如“口罩”影响大家的生活都很艰辛,淄博的烧烤还是挤破脑袋。
对于中欧班列,这于是国家一带一路的政策落实,所谓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15世纪大航海时代开始,全世界(主要是欧洲国家,葡萄牙、西班牙,后来的荷兰英国等)开始了全球的探索,圈占殖民地,掠夺财富。前两次工业革命,中国因为抗日和内战都没赶上,第三次互联网革命,中国全心参与,当下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数字化革命,中国很有可能成为领导者。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海上交通(海上丝绸之路)之路仍旧是贸易、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对于亚欧大陆天然的地理优势,陆地丝绸之路在连通亚洲和欧洲沿途各国、发展各国经济,有着更多的选择,这就是中欧班列的规划,火车的优势在于,时间是海运的三分之一,费用是空运的四分之一。目前主要三个线路,东通道(东北华北经俄罗斯到达欧洲)、中通道、西通道,目前繁忙的西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带来港口城市和国家的经济繁荣,陆地丝绸之路的沿途站点必定也会成为陆地港口的繁茂。此时,伴随着兴奋,一定还有美国的紧张,亚洲大陆一条心,我感觉美国要被抛弃在外了,所以美国出手干扰是意料之中的,拉拢西方国家,挑拨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当然最后一个章节特别说明了中美关系,大方向上是有斗有和、以斗为主,某些方面美国对我们有绝对卡脖子优势,在某些方面我们倒无需担心。中国目前还在高速发展中,并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我们要做的还是立足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保持开放、自立自强、相互尊重、互惠共赢、厚积薄发、一招制敌。
简单对这本书总结一下。首先,我个人的立场是,宏观经济可以理解,但对我们具体某个人的生活,并没有多大帮助,大环境的走势并不代表小城市的发展,也不代表个人生活的好坏,或许就算能影响到我们,时间跨度通常非常大。其次,这本书内容,有阅读门槛,对经济学有足够基础或兴趣的人才推荐,绝对读的非常爽。对于外行人来说,十足的催眠书。最后,跳出思维框架,但就看这本书的价值,正是我上面的推荐语,它是一本非常有专业的论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与时俱进、理论与数据并存,再加上作者黄奇帆的专业底蕴,所以从经济学领域来看,这本书肯定会有非常高的评价。
读完之后心理空唠唠,不够踏实,看似读完了,感觉没读一样。以后哪天突发奇想了,拿过来在读一遍,一定有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