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五行志中上(五)
公元前541年,楚国令尹、公子围参加诸侯在虢国的会盟,他摆出国君的服饰和护卫。鲁国的大夫叔孙穆子说:“楚国公子享受当国君的滋味真是美到家了!”楚国的太宰伯州犁说:“公子来参加会盟前,他是找理由向我们国君借了这些行头和护卫的。”郑国的行人子羽说:“他借了不就不会再归还了吧?”伯州犁说:“你还是先回去为平息贵国的子晢叛乱作准备吧。”子羽追问:“他借了不还,先生真的不担忧吗?”齐国的大夫国弱说:“我替两位先生感到可怜。”陈国公子招说:“人不担忧怎么能成事呢?两位先生就偷着乐吧!”卫国大夫齐恶说:“如果事先知道了要发生之事,虽然有担忧却不会有什么害处。”
退席后,子羽告诉其他人说:“齐、卫、陈国的大夫们都不能免于祸患了!国弱替人担忧,公子招乐于担忧,齐恶认为虽忧而无害。与己无关却替人担忧,应当担忧反而高兴,以及认为有忧而无害,这都是自取忧患之道。《太誓》中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三位大夫已经都有了忧患将至的征兆,能不担忧患降临吗!从他们的言谈就可以预知事物的未来,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鲁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7年),晋国大夫籍谈参加周景王王后穆后的葬礼后,周景王举行宴会,他马上脱掉丧服后就去参加。周景王问籍谈:“诸侯都有礼器献给王室,只有晋国没有,这是为什么呢?”籍谈回答说:“诸侯的封地都接受了周王室的明器,所以能奉献礼器给大王。晋国地处深山,只有与戎翟为邻,应付结交戎翟都自顾不暇,哪里有什么礼器可献呢?”周景王:“先生难道忘记了前面的事情了吗?从前你的高祖掌管晋国的典籍,作为大臣才称为籍氏。你是司典之臣的后人啊,怎么能忘记这些事情呢?”籍谈当场哑口无言。
宾客们退出后,周景王说道:“籍谈的后人恐怕不能承袭爵位了吧!他真是数典忘祖啊!”
籍谈返回后,把这些事情报告给叔向。叔丗说道:“周王很难得善终啊!我听说过,人喜欢什么,肯定会死于什么。现在天子以丧忧为乐,如果最后死在丧忧上,那就不是善终了。周天子一年中碰到两个三年时间的大丧,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心思去宴请前来吊丧的宾客,还要求诸侯们进献礼器,他这是以丧忧为乐,也实在是太过分了。丧期三年的规定,就是贵为天子也应当遵守,这是礼制。天子就是不服丧三年,但饮宴之乐也举办得太早了。礼是天子约束自己而治理天下的大纲啊!这一举动就失掉了两个大礼,根本就没有纲常可言了。言行应当有典有据,典是记载纲常的,现在忘记了纲常之礼却大谈典故,还有什么作用呢!”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鲁哀公为孔子致悼词说:“旻天不吊,不愁遗一老,俾屏予一人。”子贡说:“我们的国君可能最后不会死在鲁国了吧?夫子说过这样一句话:‘礼失则昏,名失则愆。’失掉心志就会昏庸,失掉本分就会犯错。夫子在世不被鲁公使用,他死了却前来致悼词,这不符合礼仪。自称为‘予一人’,更不符合名分。我们国君现在把两样全都失掉了。”公元前468年,鲁哀公先逃到朱国,最后死在越国。
对于各种征兆中的长阳现象,刘向认为在《春秋》是指大旱。现在如果夏天大旱就会进行雩(音yú,于,求雨)祀,称为大雩。如果大旱没有伤害春秋两季谷物,称为不雨。京房在《易传》中说:“想寻求贤才却并不真心使用,这叫做张,因此产生的灾祸叫做荒。荒就是旱,产生的天旱有阴云却不降雨,再变就会无云,天气更旱。出兵作战超过原定时间叫做旷,因此产生的干旱使庄稼不再生长。上下都受蒙蔽叫做隔,因此产生的干旱是连续三月不降雨,偶尔降下冰雹击杀飞禽。帝王四处寻找嫔妃叫做乱,产生的干旱是连续三月高温无云。在高处修建官府,就是所谓的侵犯阴侵阳,产生的干旱是万物根死,经常发生火灾。地位卑低而越级就是所谓的僭越,产生的干旱是有水分的东西变得枯干,容易起火。”
鲁釐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40年),“夏,大旱”。董仲舒、刘向认为,齐桓公已死,诸侯跟随楚国,鲁釐公尤其得到楚王欢心。楚国派人前来献捷,释放了被扣押的宋公。鲁国对外倚仗强楚,对内暴虐不得人心,又修建了南门,劳民兴役。多次雩旱却不见降,大体是因为犯了众怒而引起的天灾。
鲁宣公七年(公元前603年),“秋,大旱”。这年夏天,鲁宣公和齐侯联合出兵讨伐莱国。
鲁襄公五年(公元前569年),“秋,大雩”。先前,宋国大臣鱼石投奔楚国,楚国出兵伐宋,攻取彭城后封给鱼石。郑国背叛中原国家而依附于楚国,鲁襄公和与诸侯联国包围彭城,在原郑地的虎牢修筑城池防御楚军。这年,郑伯派出公子发访问鲁国,鲁襄公派大夫仲孙蔑到善道与吴国会谈。鲁国外结两国,内得到郑国支持,所以上天才有对鲁襄公阳盛暴虐扰民的反应。
鲁襄公八年(公元前556年)“九月,大雩”。这时鲁国的部队开始两军扩编为三军,中军由季氏掌握,季氏的势力开始强盛。
鲁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46年),“八月,大雩”。先前,晋国使者荀吴、齐国使者庆封连年来访,这年夏天朱子来鲁国朝拜。上天会有对鲁襄公阳盛自大的反应。
鲁昭公三年(公元前540年),“八月,大雩”。刘歆认为,鲁昭公在位已经十九年了,仍然童心不老,居丧期间并不哀痛,所以上天对其阳盛自大失掉民心有反应。
鲁昭公六年(公元前537年),“九月,大雩”。先前,莒国大夫牟夷奉献两座城池投奔鲁国,莒国怒而进攻鲁国,大夫叔弓率军迎击,击败莒军,鲁昭公得进见晋君。鲁昭公外和大国,内获二邑,取胜邻国,所以上天会有对其阳盛扰民的反应。
鲁昭公十六年(公元前527年),“九月,大雩”。先前,鲁昭公的母亲夫人归氏去世,鲁昭公并不哀痛,而是继续到蒲城举行大规模围猎。晋国大夫叔向说:“鲁国有大丧却还不停止聚众田猎。国民不为国丧而哀痛,是心中不敬国君;国君也没有哀痛的表现,是不思念亲人。恐怕鲁国要亡国了。”这事和鲁昭公三年之事征兆相同。
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9年),“八月,大雩”。刘歆认为,《左氏传》记载上年朱国军队修筑翼城城防,返回时途经鲁国领地,鲁军袭击并消灭了朱军,俘获了朱国的三位大夫。朱人向晋国求援,晋国扣留下了鲁国使臣叔孙躇,这年春天才放归。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8年),“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这是说干旱非常严重。刘歆认为,当时后氏与季氏两家发生矛盾,再加上季氏宗族中有名淫荡妻子进谗言,使季平子和族人之间相互交恶,他们都仇视季平子。子家驹劝阻鲁昭公说:“进谗言的人想让君侯进攻季平子,这事不可以去做。”鲁昭公还是出兵进攻季氏,结果被季平子击败,鲁昭公逃奔到齐国。
鲁定公七年(公元前504年),“九月,大雩”。先前,鲁定公亲自率军侵犯郑国,返回后修筑城中之城,再派两名大夫率军围攻郓邑。
鲁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64年),“冬,不雨”。在这年中,鲁庄公一年三次修筑台榭,奢侈浪费不体恤民力。
鲁釐公二年(公元前659年),“冬十月不雨”,三年,“春正月不雨,夏四月不雨”,“六月雨”。先前,鲁庄公的夫人和公子庆父淫乱,并合谋杀掉两位国君。国人起来进攻他们,夫人逃奔到朱国,庆父逃奔到莒国。鲁釐公继位后,向南击败朱国,向东击败莒国,俘虏莒国大夫拏(音ná,拿)夫,所以上天才有对鲁襄公阳盛扰民的反应。
鲁文公二年(公元前626年),“自十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鲁文公继位后,周天子派使臣叔服来鲁国参加鲁釐公的葬礼,又派使臣毛伯来鲁国赏赐鲁文公命圭。鲁国和晋侯在戚地会见,又派公子遂到齐国举行纳币礼定婚。鲁文公上得周天子的照应,对外得到诸侯帮助,自然骄傲自大起来,把其父亲鲁釐公的神主升进太庙。鲁国大夫开始专权。
鲁文公十年(公元前618年),“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先前,公子遂会同晋、宋、卫、许四国抗楚救郑,楚国派出使者越椒访问鲁国,秦国人前来赠送裢衣问丧,上天产生了阳盛庄稼干枯的报应。
鲁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5年),“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先前,先前曹伯、杞伯、滕子来朝见鲁君,郕(音chéng,成)伯前来投奔鲁国,秦国派使臣西乞木来访,季孙行父建筑诸邑和郓邑两城。在两年之间,有五国君臣来鲁,国内建立了两座城池,所以上天才有对鲁文公暴虐扰民的反应。另一种说法是,上天不下雨但五谷都能成熟,这事很奇异罕见。鲁文公时期,鲁国大夫开始专权盟会之事,大夫公孙敖和晋侯会见,又在垂陇和诸侯会盟。之所以不下雨谷物却能生长成熟,是因为阴气太弱私自泄出,这象征着恩施大政不由国君所出,而是臣下作威作福私自作主办事。另一种说法是,天不下雨近似于对常阴少阳的惩罚,表明鲁国国君势弱。
黄其军
作于2021年6月28日(古历辛丑年五月十九)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